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綠色技術又被稱作環境友好技術或生態技術。源於20世紀70年代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社會生態運動,是指對減少環境污染,減少原材料、自然資源和能源使用的技術、工藝或產品的總稱。這一概念的產生源自於對現代技術破壞生態環境,威脅人類生存的狀況的反思,可以認為是生態哲學、生態文化乃至生態文明產生的標誌之一。從產業共同體的角度可以將綠色技術劃分為兩大類,輔助技術和核心技術。而綠色技術對產業共同體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輔助類的綠色技術對產業領域生產過程的改造和創新,二是核心類的綠色技術對產業領域最終產品的影響。其作用的最終結果就是綠色技術通過在產業領域的應用和推廣不斷地推動產業的演化。

目錄

經濟價值

綠色技術的經濟價值包括三部分:

一是內部價值

指綠色技術開發者或綠色產品生產者獲得的價值。如綠色技術轉讓費,清潔生產設備、環保設備和 綠色消費品在市場獲得的高占有率等。

二是直接外部價值

指綠色技術使用者和綠色產品消費者獲得的效益。如用高爐餘熱回收裝置降低能源消耗,用油污水分離裝置清除水污染,使用綠色食品降低了人們的發病率等。

是間接外部價值

指未使用綠色技術(產品)者獲得的效益。這是所有社會成員均能獲得的效益(如乾淨的水,清新的空氣),也是綠色技術負載的最高經濟價值[1]

歷史必然性

綠色科技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也是科技發展的必然趨勢。正式提出綠色科技的概念是在20世紀90年代,客觀地講,是公害事件和環境問題使科學家認識到綠色科技的重要性。為了解決環境問題,人類需要更為先進的技術來尋求一種新的技術體系,以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綠色技術應運而生。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發達國家出現了一系列因水體、大氣污染而引發的公害事件,著名的八大公害事件為:1930年 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8年 多諾拉煙霧事件、1952年 倫敦煙霧事件、20世紀40年代 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53年—1956年的 日本 水俁事件、1955年—1972年的日本 富山事件、1961年—1972年的日本 四日事件和1968年的日本 米糠油事件。這些污染事件都是工業污染導致環境污染造成 的,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健康和生命,並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20世紀70年代—80年代,發達國家的公害事件有增無減,嚴重惡化了當地 的生態與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廣大發展中國家也出現了環境問題,即所謂「貧困型污染」,其深層次的根源在於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四個系統之間的惡性循環。20世紀90年代後,富國的人口年增長率為5‰,而窮國的為21‰,人口壓力給發展中國家帶來了糧食、教育、衛生、環境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人口的健康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質難以提高,不能夠依靠科技進步推動經濟發展,只能依賴於不斷開發的自然資源。一方面資源的有效利用率很低,另一方面初級資源在國際市場上只能以較低價格出售,因此這些國家往往在沒有擺脫貧困以前,就已出現了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生態破壞、污染嚴重、衛生條件惡劣等問題。這些問題加劇了貧困,貧困又導致了人口數量過度增長、素質難以提高,形成惡性循環。

環境價值觀對科學技術的影響表現為環境科學[2]的出現,人們的關注點首先集中在污染治理方面。環境價值觀滲入到各個科學技術領域,重視技術的環境效應使發展綠色技術成為歷史必然。發展綠色技術,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

視頻

綠色技術 相關視頻

立白集團宣傳片-綠色技術篇
綠色技術防控體系為湄潭茶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