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编,中国汉字,读作biān,本意是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在海军中,指两艘以上舰艇组成的战术(战役)单位。在空军中,指由相互间保持规定距离、间隔、高度差的若干架飞机(分队)组成的战斗集体。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编

拼音; biān

部首; 纟

五笔; xyna

仓颉; vmisb

郑码; zw

外文名称; Weave

注音; ㄅㄧㄢˉ

总笔画; 12

部外笔画; 9

四角码; 23127

统一码; 7F16

笔顺; 551451325122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纟扁

汉字部件分解:纟户冂廿

笔顺编号:551451325122

笔顺读写:撇折、撇折、提、点、横折、横、撇、竖、横折钩、横、竖、竖

解释

基本 编 biān

①把细长条状物交叉地组织起来:~花篮。

②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排列:~号、~班。

③编辑:~杂志。~创作(歌本、剧本等):~剧本。

⑤捏造:~造谎言。

⑥成本的书:人手一~。

详细 ◎编

编 biān

〈动〉

(1) 形声。从糸(mì),扁声。本义:顺次排列,编结在一起。

(2) 同本义 [put in order]

编,次简也。--《说文》

以绳次物曰编。--《声类》

春秋编年,四时具而后为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柳宗元《驳复仇议》

(3) 又如:编号;编组;编队;编户(编入户籍的普通人家);编民(编入户籍的平民);编人(户籍编制之内的贫民。也称编民);编次(按顺序编排);编蒲(编订蒲叶使成册,以为书写之用)

(4) 交织,编结[weave;plait]

编结沮。--《四子讲德论》。颜注:"犹编发也。"

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红楼梦》

(5) 编辑;创作 [compile;write]

编书其罪。--《汉书·诸葛丰传》

春秋编年。--《谷梁传·桓公元年》

(6) 又如:编杂志;编述(著述;编辑);编订(编纂修订)

(7) 连接 [connect]

编町成篁。--张衡《西京赋》。注:"连也。"

(8) 又如:编町(连绵于畎亩之中)

(9) 虚构,捏造 [make up]。如:瞎编;胡编;编派(编造故事,借机讥诮别人)。

词性变化 ◎编

编 biān

〈名〉

(1) 用来穿联竹简的绳子 [cord]。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

读之韦编三绝。--《汉书·儒林传》

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韩愈《进学解》

(2) 又如:编韦(编联竹简的皮条或绳子)

(3) 书籍,文章 [book]

岂不以斯编为足信今传后也哉!--清·唐绍祖《答友人求序文书》

并以为国人读兹编者勖。--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编简(书籍;史册);编珠(类书名。其书集故事成语为对偶)

(5) 一部著作的一部分 [part of a book;book;volume]。如:缩编;上编;一本分为四编的小说;内编;外编;第一编;第二编

(6) 姓。汉代有编盲意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广韵》布悬切《集韵》《韵会》《正韵》䰞眠切,$音边。《说文》次峑也。《史记·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前汉·儒林传注》编,所以联次峑也。

又首服也。《周礼·天官》追师掌王后之首服,为副编次,追衡筓。《注》编,编列发为之,若今之假紒矣。

又编钟。《周礼·春官·磬师》击编钟。《注》编,读为编书之编。

又结也。《楚辞·九章》编愁苦以为膺。

又《字林》以绳次物曰编。

又《玉篇》编,织也,连也。

又《广韵》方典切《集韵》《韵会》补典切,$音匾。编,绡也。

又绞也。

又《集韵》婢典切《正韵》婢免切,$音辫。《史记·西南夷传》皆编发,随畜迁徙。《前汉·终军传》殆将有解编发,削左袵而蒙化者。《注》编,读辫。

又《集韵》蒲眠切,音蹁。缏,或作编。交枲也。 《博雅》编,绦也。[1]

说文解字

【卷十三】【糸部】编

次峑也。从糸扁声。布玄切

说文解字注

(编)次峑也。以丝次弟竹峑而排列之曰编。孔子读易。韦编三绝。Ջ字下曰。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然则骈比其峑。上下用丝编二。是以有得青丝编考工记者也。礼之编茅为鼎鼏。周礼王后之编列发为之。亦犹是法也。从糸。篇声。布玄切。十二部。

相关词语

【编队】

①将人群或运输工具等编成一定的队形。

②在海军中,指两艘以上舰艇组成的战术(战役)单位。

③在空军中,指由相互间保持规定距离、间隔、高度差的若干架飞机(分队)组成的战斗集体。

【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中国古代自商鞅变法开始,历代均把平民编入政府户籍,称编户。

【编年体】中国史书的一种体裁,按年、月、日记录历史事件。如《资治通鉴》。

【编磬】古代打击乐器。由16块石制或玉制的磬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周代以来用于雅乐。

【编译程序】能将源程序翻译成等价的目标程序的程序。电子计算机一般只执行用它自己的机器语言编写的程序,为了使用高级语言(如BASIC等)编写的程序(即源程序)被机器执行,必须将它译成机器语言程序。

【编译员】带有编辑性质的翻译人员。特定的工作人员。

【编钟】古代打击乐器。把一系列铜制的钟挂在木架上组成,用小木槌击奏。各时代形状大小不一,枚数也不相同。

【编撰】编辑;编写。

【编纂】编辑(多指资料多、篇幅大的著作):~词典、~名人录。

编册编策

在纸张发明以前,古人使用的书写材料,有用竹木削成的薄片及用蚕丝织成的素绢。《荀子》的一些篇章中所说"著于竹帛",竹,即是用竹木片做的薄片,通称简牍;帛,即是素绢,也称缯帛。当时,最常使用的是竹木片,有宽有窄。简较窄,一般只写一行字,少有两行;牍较宽,能容纳五六行,甚至九十行。古人读的书本,都用竹木简抄写,少见用竹木牍。因为用简抄录,一本书,最少也得七八支,有的需用几十支。如果藏书丰富,搬运起来,往往用车运送。古时誉人学识渊博,常以"学富五车"相喻,十分形象。

古书中出现难读难懂的辞句,往往由于错简造成。以后历代都设有校书郎官职,主要是勘正古书尤其是先秦的书册中的错误,这与早期抄录的书册中,夹入错简、缺简有关。

《史记·孔子世家》记孔子晚年喜《易》,孜孜不倦,反复翻阅,以致"韦编三绝"。指的就是编连简册的编绳也断过好几回。韦编,有人认为是熟牛皮,有人认为是韦皮。从考古学资料记载发现的实物,多为丝纶或麻绳。《夜读拾得录(一三九)·用功多者收工远》一文中,司马光少时读书,刻苦学习,"独下帷绝编"。所谓绝编,便是引用了孔子的"韦编三绝"典故。宋时,已有纸张书本,没有再去翻阅简册的必要。《吕氏私塾记》用此典故,不仅言勤学,也在表赞誉。[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