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合線
縫合線 |
中文名;縫合線 外文名;stylolite 學 科;石油與天然氣地質學 釋 文;由壓溶作用形成的鋸齒狀裂縫構造 |
是壓溶構造的一種。碳酸鹽岩中常見的一種裂縫構造。其成因有爭論,但多數認為主要受上覆地層壓力和溫度作用而形成溶蝕。剖面上呈鋸齒狀的曲線;平面上呈現為參差不平、凹凸不平的面;立體上呈下凹與凸起大小不等的柱體。大小相差甚遠,有的參差起伏十分明顯,有的則較平坦以至逐漸與層面一致而消失。[1]
目錄
形態
縫合線(stylolites)主要產於比較純淨的碳酸鹽岩中,有時也出現於石英砂岩、鹽岩、硅質岩中,指的是橫剖面中將相鄰兩個岩層或同一岩層的兩個相鄰部分連接起來的鋸齒狀接縫。它實際上是縫合面在橫剖面上的反映。這種線兩側的岩石大多呈不規則犬牙交錯狀或相互穿插狀連接起來。縫合線中常富集該種岩石的不溶殘餘物,如粘土、有機質、砂等。
尺度大小
縫合線的起伏幅度,即它兩側的指狀尖端之間的距離變化較大,小的可在1毫米以下,一般為幾厘米到十幾厘米,大的可達1米。通常按其幅度的大小分為肉眼可見的顯縫合線和顯微鏡下才能辨認的微縫合線。
幾何形態
縫合線的幾何形狀常見的有下列五種:1)簡單波曲形;2)複雜彎曲形;3)尖齒形;4)方齒形);5)震波曲線形。實際上,它們之間還存在着許多過渡形狀。有時,一條縫合線在側向上可由這種形狀變為另一種形狀。
分類
根據縫合線與層面的關係,它們一般可分為:1)與層面平行的水平縫合線;2)與層面斜交的傾斜縫合線;3)與層面垂直的垂直縫合線;4)網狀縫合線,由上述兩種或三種縫合線聯合組成的交織網狀或具有相互切割關係的複雜縫合線。
成因
關於縫合線的成因還未完全解決,但傾向於認為它們的形成與成岩—後生階段的壓溶作用有關。;具體地說,縫合線的形成是由於在成岩—後生階段相鄰岩層在壓力作用下發生選擇性溶解的結果。在定向應力條件下,在岩石組分具有不同應力溶解度的地方,一種組分會比另一種組分溶解得更快。例如,碳酸鹽岩中的鈣質生物骨屑在應力條件下就比泥晶基質難溶。因此,當相鄰的岩;石組分發生應力溶解時,較易溶的部分被溶解掉,而較難溶的部分則留下來並相應地伸入到溶解所產生的空間中,從而形成了起伏不平的齒狀溶解縫。溶解掉的物質呈溶液狀態沿這種溶解縫搬走,或者作為附近岩層中的膠結物再沉澱下來。不溶殘餘物則殘留在這種縫中。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