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缺血性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jpeg
原圖鏈接

缺血性腦中風

目录

中風可以分為兩種型式

一種是因為腦內出血而造成的,稱之為出血型中風;另一種則是因為腦內的血管阻塞所致,稱之為缺血型中風。缺血型的中風,或有人稱之為腦梗塞,既然是因為腦血管阻塞所致,儘速將阻塞的血管打通,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想法。而在實際的醫學臨床試驗上,血栓溶解治療術,也是迄今唯一能有效治療急性腦梗塞的一種方式。所謂血栓溶解治療術,就是將能溶解血塊的藥物,注射入人體內,然後將阻塞在腦血管裡的血塊溶解掉,恢復腦血管的暢通。美國的食品藥物管制局在1996年准許使用這種藥物,即rt-PA,來治療急性缺血型腦中風;在國內,健保局也在2004年元月起,同意給付以rt-PA來治療急性缺血型腦中風病患的費用,但是必須專案申請。

在使用這類藥物來治療缺血型中風時,必需注意到以下三個原則

  • 一、用藥的時機必需是在三小時以內: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超過三小時之後,不僅血栓溶解治療的成效會變差,而在治療之後,產生出血的併發症的危險也增大。所以為了有效治療急性腦中風,建議民眾一旦發現中風症狀,應儘速就醫。台大醫院也於91年11月成立腦中風中心,結合院內多個部門,連合組成腦中風小組,負責診治急性腦中風的病患,並且對於適合接受血栓溶解治療的病患,適時予以治療上的建議。
  • 二、病況必需符合用藥的規定:血栓溶解治療術並非百分之百安全,其危險性是會發生出血的併發症。所以對於中風的症狀輕微,或是已經在恢復中的中風病患並不建議使用。病況過於嚴重的病患,腦組織的損害範圍較大,使用溶解血栓的藥物時,出血的機會也會增加。病患本身若有外傷,或身體原本就有一些疾病不宜使用血栓溶解劑時,原則上都不該使用。這方面,在臨床醫學的實際應用上,已有一套完整的評估方式,家屬宜聽取醫師的建議,依據規定使用血栓溶解的藥物,以策安全。
  • 三、同意治療也要了解治療:血栓溶解術的目的是在儘速打通被血塊阻塞了的血管,但是對於已經因為缺血而壞死的腦細胞,並不具有起死回生的效果,所以患者在治療之後,仍會具有中風的症狀。讓腦血流恢復通暢的好處是,可以避免中風的症狀繼續惡化,病患日後復原的情況會比較好。然而,治療本身具有的出血危險性約有百分之六,是家屬在同意治療時,最需要瞭解的一點。[1]

大部分的中風是缺血性中風

腦栓塞,在醫學上又叫作「缺血性腦中風」;腦出血,又叫作「出血性腦中風」。因為腦中風之中,腦栓塞佔約八成,為了方便,經常簡化地以「腦中風」代表腦栓塞,而出血性腦中風,則直接稱「腦出血」。


腦中風是因為血栓塞住血管導致腦細胞死亡

人體的血管主要分成動脈、靜脈、微血管,這些地方都有可能產生血栓,血栓會塞住血管,血液便無法循環。因為血管供應氧氣、營養,循環給身體各個器官、組織的「細胞」,也從這些「細胞」帶走代謝的廢物。

血管阻塞之後,器官、組織的「細胞就會受傷、甚至死亡」,造成這些器官、組織失去功能,成為阻塞型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


心肌梗塞就是因為心臟四周的冠狀動脈阻塞,造成心臟細胞死亡或受傷(搶救心臟 – 狹心症與心導管 懶人包);缺血性腦中風則是腦動脈或是頸動脈阻塞,造成腦細胞死亡或受傷;而「經濟艙症候群」造成的下肢靜脈栓塞,也是血栓的傑作。(久坐不動當心經濟艙症候群 – 深層靜脈血栓 懶人包)


血栓主要分成兩種,白血栓與紅血栓

血栓的種類,主要分成兩種,這兩種血栓的成因有些差異,因此分開解釋:

● 白血栓:發生在血流較快的動脈,造成動脈阻塞。

● 紅血栓:發生在血流較慢的靜脈或心臟角落,例如靜脈血栓及心房顫動血栓。

區分兩種不同的血栓成因,是因為我們用來通血栓的藥物,會因為成因不同,使用不同種類的藥物。了解不同的血栓,就能理解使用不同藥物來治療的理由。

另外,還有結合白血栓與紅血栓的「混合型血栓」,以及主要阻塞微血管的「纖維沈積血栓」,因為容易造成混淆,或與主要疾病關聯較小,就略而不提。


白血栓是怎麼形成的?

白血栓的源頭,是從「動脈粥狀硬化」開始。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是一連串的血管發炎的過程,簡單來說有三個步驟:

● 動脈內皮損傷:動脈血管內皮因糖尿病、抽煙、高血壓,造成長期損傷,排列不再緊密,通透性增加。

● 小顆粒「低密度膽固醇」入侵:因血管內皮通透性增加,讓血液中的小顆粒「低密度膽固醇」趁虛而入,鑽入血管壁。

● 白血球參與造成慢性發炎:氧化的小顆粒「低密度膽固醇」,引誘白血球來清除它,造成長期的動脈血管壁發炎,而慢性硬化。


有一天,硬化的血管,因為高血壓或血流紊亂等等的原因,造成血管內皮受傷、破皮,血栓就此產生。三大殺手,參與血栓形成:

● 血小板

● 凝血因子

● 纖維蛋白網

白血栓形成之後,阻塞動脈血管,腦細胞受傷或死亡,造成缺血性腦中風;相同的道理,若是心臟細胞死亡受傷,便造成心肌梗塞了。

紅血栓是怎麼形成的?

紅血栓主要產生在血流緩慢的靜脈,以及因為心房顫動而出現亂流的心臟內的角落,參與的殺手包括:

● 聚成一團的紅血球

● 凝血因子

● 纖維蛋白網


因為紅血栓包含比較多的紅血球(比血小板大顆許多),因此外觀呈現紅色,形成的結構也比白血栓鬆散些。

這些紅血栓常常會亂飄、亂竄,從心臟流竄到腦血管,就形成腦中風,流竄到大小腸,就造成腸子的缺血性壞死(腸子中風);而在大腿靜脈中形成紅血栓後,飄到肺部,就會形成肺栓塞。


時間就是腦細胞

阻塞型的血管疾病,清除血栓(俗稱通血路)的目的在於拯救細胞(比如腦細胞或心臟細胞),通血路只是手段,如果細胞已經死亡了,就算血栓清除完畢,死亡的細胞也不能復生,為什麼腦中風往往會留下後遺症,就是這個原因。

所以趁腦細胞還只是受傷時,越快清除血栓,越多的細胞可以救活,往後復健的效果就越好,所謂留得細胞在,不怕復健慢。因此,時間就是腦細胞。


側枝循環就是腦細胞

大腦的側枝循環的多寡,也影響著腦細胞的存活機會,我們可以用自來水管來比喻主要動脈,儲水桶比喻側枝循環,自來水停水時,如果儲水桶水足夠,生活雖然不方便,但家裡還不至於不能住人,但是如果連儲水桶都缺水,整個家真的就無法繼續生活了。

所以大腦的側枝肢循環如果夠多,腦中風發生時,腦細胞就不會死這麼快、這麼多,恢復的也就比較好了,所以側枝循環就是腦細胞。


血栓的形成分成「白血栓」和「紅血栓」。

● 白血栓源自動脈粥狀硬化,以「血小板」為參與主體,白色堅硬。

● 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血流緩慢混亂,以「紅血球」及「凝血因子」為參與主體,較鬆軟,容易全身流竄,產生於靜脈血栓、心房顫動血栓。 [2]

參考資料

  1. 缺血性腦中風的治療. 台大醫院神經部 (中文). 
  2. 好好的血管,為什麼會阻塞? – 缺血性腦中風. 每日頭條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