罂粟目
罂粟目 一种草本或灌木。一年生草本,无毛或稀在植株下部或总花梗上被极少的刚毛,高30-60 (-100)厘米,栽培者可达1.5米。主根近圆锥状,垂直。茎直立,不分枝,无毛,具白粉。叶互生,叶片卵形或长卵形,长7-25厘米,先端渐尖至钝,基部心形,边缘为不规则的波状锯齿,两面无毛,具白粉,叶脉明显,略突起;下部叶具短柄,上部叶无柄、抱茎。花单生;花梗长达25厘米,无毛或稀散生刚毛。花蕾卵圆状长圆形或宽卵形,长1.5-3.5厘米,宽1-3厘米,无毛;萼片2,宽卵形,绿色,边缘膜质;花瓣4,近圆形或近扇形,长4-7厘米,宽3-11厘米,边缘浅波状或各式分裂,白色、粉红色、红色、紫色或杂色;雄蕊多数,花丝线形,长1-1.5厘米,白色,花药长圆形,长3-6毫米,淡黄色;子房球形,直径1-2厘米,绿色,无毛,柱头(5-)8-12(-18),辐射状,连合成扁平的盘状体,盘边缘深裂,裂片具细圆齿。蒴果球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4-7厘米,直径4-5厘米,无毛,成熟时褐色。种子多数,黑色或深灰色,表面呈蜂窝状。花果期3-11月。
- 中文学名 罂粟目
- 拉丁学名 Rhoeadales
- 界 植物界
- 门被子植物门
-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s
- 亚 纲 木兰亚纲
- 目 罂粟目Rhoeadales
- 亚 目 罂粟亚目
- 科 婴粟科
- 亚 科婴粟亚科
- 属罂粟属
- 分布区域印度、缅甸、老挝及泰国北部也有栽培
目录
罂粟目资源特点
罂粟科植物资源丰富,变种多,大部分种类是草本,也有少数是灌木或小乔木。该科植物花色繁多,极其艳丽,有黄色、橘色、白色、淡紫或者蓝色,富于变化。有较大的观赏价值。 罂粟科植物适应性强。罂粟科植物喜光亦耐阴。耐干旱、瘠薄,耐高温,耐寒性强,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在酸性、中性土壤及石灰岩山地上均能生长。该科植物有些种类如血水草、荷青花、白屈菜、博落回、多种绿绒蒿、角茴香、紫金龙、荷包牡丹、多种紫堇,都是中药材,而罂粟作为鸦片的原植物,富含吗啡、可待因等,中药名为罂粟壳;紫堇属中的延胡索类的各种制剂具有明显的镇痛、镇静和催眠的作用,对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也有一定的作用;多种绿绒蒿植物也有药用价值,如轮叶绿绒蒿采收全草后,煮水饮用可以清热止咳;而白屈菜全草皆可入药。[1]
罂粟科植物价值
罂粟科植物有些种类可入药,如血水草、荷青花、白屈菜、博落回、多种绿绒蒿、角茴香、紫金龙、荷包牡丹、多种紫堇,尤其紫堇属中的延胡索类,为著名的中药材,罂粟为鸦片的原植物,富含吗啡、可待因等,中药名为罂粟壳。
罂粟科植物有较大的观赏价值,花菱草、虞美人及罂粟的重瓣品种常见于各地公园、庭园栽培,绿绒篙花大色艳,荷包牡丹花姿优美奇特,都是极好的观赏花卉植物。
在有毒植物中,罂粟(又称鸦片、大烟)是最重要的一种,原产南欧,后经引入东南亚地区栽培。鸦片在第七世纪由波斯输入中国,唐《新修本草》已有记载,宋《开宝本草》为“米囊子”,明《本草纲目》为阿芙蓉,俗称“鸦片”。罂粟含有丰富的吗啡等吗啡型生物碱。这类生物碱具有镇痛、止咳等重要医疗价值,但同时有严重的麻醉样副作用及成瘾性,对人健康为害极大,为国际严格控制的麻醉品。罂粟茎、叶及花均有毒,以果含毒最多,种子无毒。
罂粟科植物有着多种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广泛。有的罂粟科植物种类如血水草、荷青花、博落回、多种绿绒蒿、角茴香、紫金龙、荷包牡丹、多种紫堇,尤其是紫堇属中的延胡索类,可作为中药材入药;本科 植物富含异哇啉类生物碱,如前鸦片碱、异紫堇碱、罂粟碱、吗啡、可待因,还有血根碱、白屈菜碱、博落回碱、痕迹那可汀、蒂巴因等;有些种类如白屈菜、蓟罂粟、虞美人、罂粟等种子含油量达30%-40%;而有的种类具有较大的观赏价值,花菱草、虞美人及罂粟的重瓣品种多有栽培,绿绒蒿、荷包牡丹等都是极好的观赏花卉植物
罂粟
草本或灌木。花两性,辐射对称或两侧对称,异被;雄蕊多数至少数,分离或联合成2束; 心皮合生,子房1室,侧膜胎座。种子有丰富的胚乳,胚小。 常见属种
粟(Papver somniferum L.),在生物分类学上是双子叶植物纲中的一个目。一般为草本或灌木,枝叶破损后,常有黄色或白色液汁流出,花单生。
罂粟目植物罂粟
APG II 分类法中已撤销这个目。撤销后,与原罂粟目最接近者为罂粟科。花大,绯红色。未成熟果实的乳汁可制鸦片,内含吗啡、可待因、罂粟碱等30多种生物碱。花果入药。能镇咳、镇痛、麻醉止泻。原产亚洲西部。同属植物丽春花(虞美人)(P.rhoeas L.),原产欧洲,栽培供观赏.
博洛回[Maokaya、cordata(Wild.)R·Br.],全草入药,外用治藓疮,溃疡,亦作杀虫药。
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有黄色汁液,产华北、东北、新疆和四川。全草含有毒生物碱。
荷青花Hylomecon vernalis Maxi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