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東舒祠
羅東舒祠,位於中國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呈坎鎮呈坎村(原屬歙縣),是紀念呈坎羅氏第十三世祖羅東舒的祠堂,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東舒祠系明代中後期磚木結構建築,其平面布局主要由照壁、門垣、欞星門、天井、儀門、南北兩廡、院落、享堂、寢殿、寶綸閣、女祠等組成。
目錄
歷史沿革
羅東舒祠創建於明代嘉靖初年,嘉靖十九年(1542年),後寢大殿快要完工時,工程被迫停工。
明萬曆壬子年(1617年)開始重建,並在後寢之上加蓋了一層樓閣。擴建時後寢大殿增加寶綸閣,其木構架全部直接安裝在寢殿檁條之上。
20世紀60年代,文物部門在對羅東舒祠作鑑定時,看到後寢大殿到處都是五彩繽紛的彩繪和精美的木雕,極具文物價值,就把後寢大殿單獨上報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工作人員在登記時,認為寶綸閣的名稱指的是包括大殿和樓閣上下兩層的整個建築,於是省保名單的目錄上就陰差陽錯地出現了寶綸閣[1]。直到199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四批國保單位時更名羅東舒祠。
1981年9月,安微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11月,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特點
羅東舒祠坐西朝東,包括照壁、欞星門、前天井、左右兩座碑亭、儀門、兩廡、拜台、廳堂、後天井、後寢以及南側的女祠和北側的廚房、雜院等部分組成,共四進四院,依軸線對稱分布,占地面積達3300平方米。
照壁在祠堂的最前面,是一面呈彎弓弧形的磚牆,它的後面是欞星門。欞星門由6柱5間的石牌樓組成,每根石柱的頂部都雕有怪獸「朝天吼」。欞星門與南北兩面留有洞門(這兩扇洞門是村民們進出村莊的必經之路)的圍牆構成了「東舒祠」的第一進院落。
欞星門的後面是由7個開間構成的儀門,正門左右次間各置邊門,兩旁有抱鼓石一對。正門上方高懸「貞靖羅東舒先生祠」的匾額。梢間和盡間為統間,名曰「廳事」,「以備聚餐待餕之所」。儀門也是族人進出東舒祠的第二道門,它與欞星門之間就構成了「東舒祠」的第二道院落。
儀門後面是一個由兩廡和享堂合圍而成的面積達400多平方米的四合院,這就是「東舒祠」第三進院落。庭院中有寬闊的甬道、花圃,兩邊是南北兩廡。一面披水流入庭院,這就是徽州人「肥水不外流」,聚財思想的具體表現。庭院靠享堂一方是花崗岩石板鋪砌的拜台,是祭拜祖先時擺放豬羊和香燭等供品的。
拜台的後面就是享堂了,享堂正面有22扇高大的木格子門,梁架重疊,接縫緊密。正中照壁上方,垂掛有明代書法大師董其昌手書的「彝倫攸敘」巨型匾額。享堂寬敞宏大,可容納千人。羅氏族人不僅在這裡祭先拜祖、商討議事、舉行慶典、執行族規,還定時展示祭祀器具、祖先容像、族譜、聖旨、官誥、御賜珍品以及接待地方官員,宴請嘉賓貴客等。
緊靠享堂南山牆,建有「女祠」,名曰「則內」,也就是內側之意,是用來安放羅氏家族女性祖先牌位的地方。它坐東朝西,沒有正門,面積不及男祠的十分之一,高度也只有主體建築的三分之一。由此可以看出羅氏家族在對女性尊重的同時,也表現出了男尊女卑的倫理思想。
享堂的後面是「東舒祠」的第四進院落。它是由享堂、後寢大殿、南北圍牆合圍而成的。這裡天井狹窄而高深,與第三進院落的寬敞明亮形成了強烈反差,給人一種凝重森嚴的感覺。後寢大殿是安放男性祖宗牌位的地方,也是整座「東舒祠」最神聖、最精美的地方。殿前有三排寬闊的青石台階甬道通向大殿,沿廊有10根巨型石柱,殿內有木柱46根,前沿的26塊黑色大理石欄板淺浮雕有姿態各異的避邪等鳥獸圖案,雕工細膩,圓雕的獅子神態生動,活靈活現。寢殿中的斗拱、雀替、梁頭、叉手等木質構件,或為雲浪花朵;或狀如花瓶;或形同花叢,圖案精美,典雅秀麗。尤其是透雕的「鰲魚吐水」雀替更是玲瓏剔透,精彩絕倫。梁架上布滿了極具個性的民間包袱式彩繪圖案,色彩明快迷人,構圖大方典雅。寶綸閣雄踞在後寢大殿之上[2]。
視頻
羅東舒祠 相關視頻
魅力安徽 羅東舒祠
參考文獻
- ↑ 安徽黃山羅東舒祠, 炎黃風俗網 ,2019-6-30
- ↑ 黃山古建築羅東舒祠——被譽為「江南第一名祠」,古建家園,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