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亭
目錄
內容簡介
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羅亭》描寫了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善于思索滿懷理想的青年羅亭,缺乏必要的實踐生活的勇氣和能力,當純潔勇敢的姑娘愛上他時,他卻顧慮重重,臨陣脫逃,可謂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羅亭》反映了在此以前尚未有人反映過的19世紀40年代俄國現金貴族知識分子的生活。
作品描寫的主人公羅亭出身於破落的貴族之家,接受過大學教育,又曾到過國外遊歷,熱愛自由,且能言善道,嚮往追求理想的生活、事業和愛情。但他卻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雖追求嘗試許多,但卻屢屢失敗,一事無成。他贏得了單純善良的姑娘娜塔莉亞的芳心,卻屈服于娜塔莉亞母親的意志而放棄了幸福。至後來他曾創辦多種事業,卻都以失敗而結束。之後,他一直過着貧困潦倒與漂泊的生活。
小說結尾寫道:「願上帝幫助所有無家可歸的流浪者!」1860年作者又給《羅亭》作了補充:後來他在1848年的巴黎巷戰中陣亡,臨死時手裡還握着一面紅旗。
作品以羅亭與娜塔莉亞的愛情為主要線索,以各種人物的對話、觀點、評價為輔助線索,情節單純明了,生動鮮明展示了主人公羅亭的性格特徵。
小說通過對拉松斯卡婭、皮加索夫以及羅亭後來相隨的那個愛好科學的先生的描寫,展示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地主保守、庸俗、無聊、反動的生活,同時,通過描寫波克爾斯基和羅亭,使讀者看到了19世紀40年代貴族知識分子的活動。
1856年初,屠格涅夫發表了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羅亭》,立即引起了社會和文壇的強烈反響。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談到《羅亭》時指出,「他(指羅亭)身上的一切——從他的思想到他的行動,從他的性格到他的習慣——都是新穎的。」而涅克拉索夫則稱,「羅亭給讀者留下極其強烈、有益的印象,很長時間以來,沒有一部俄國小說給人留下這樣的印象了。」「屠格涅夫已經開始了創作活動的新時期,他的才華獲得了新的力量……」
作者簡介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俄文名: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18181883),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屠格涅夫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制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誌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制。屠格涅夫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制下農民和地主的關係。 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里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從19世紀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
內容預覽
那是個靜謐的夏天早晨。太陽已經高懸在明淨的天空,可是田野里還閃爍着露珠。甦醒不久的山谷散發出陣陣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瀰漫着潮氣,尚未喧鬧起來的樹林裡,只有趕早的小鳥在歡快地歌唱。緩緩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長滿了剛揚花的黑麥。山頂上,遠遠可以望見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紗連衣裙,頭戴圓形草帽,手拿陽傘的少婦,正沿着狹窄的鄉間小道向那座村莊走去。一名小廝遠遠跟在她後面。 她不慌不忙地走着,好像在享受散步的樂趣。環顧四周,茁壯的黑麥迎風搖擺,發出輕微的沙沙聲,起伏的麥浪不斷變換着色彩,時而泛起陣陣綠波,時而湧出道道紅浪。高空中,雲雀在施展銀鈴般的歌喉。少婦是從自己莊園裡出來,正要到離她家不過二里地的那個小村莊去。她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