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奧本海默
目錄
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
羅伯特·奧本海默 | |
---|---|
出生 | 1904年4月22日 |
逝世 | 1967年2月18日 | (62歲)
國籍 | 美國 |
別名 | 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英文原名) |
職業 |
學者 物理學家 |
知名於 |
領導曼哈頓計劃 「原子彈之父」 |
知名作品 | 理論物理學 |
利烏斯·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1904年4月22日—1967年2月18日,享年62歲),著名美籍猶太裔物理學家、曼哈頓計劃的領導者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學教授(1929-1947年) 。[1]
視頻
原子彈之父?不靠顏值靠實力的奧本海默!
1943年奧本海默創建了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ANL)並擔任主任(Director);1945年主導製造出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被譽為「原子彈之父」 。二戰後,奧本海默曾短暫執教於美國加州理工學院 ,之後來到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IAS)工作並擔任所長(1947年-1966年) 。[2] 奧本海默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48名。[3]
早年經歷
美國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美國, 1958年 | |
---|---|
羅伯特·奧本海默1904年4月22日生於紐約一個富有的德裔猶太人家庭,自幼就有着優裕的生長環境。父親是德籍猶太人,從小就移民到美國,後來在紡織界致富。母親是一個天才畫家,她鼓勵奧本海默接觸藝術和文學,卻在奧本海默九歲時去世。他天資聰穎,興趣廣泛,幼時廣泛涉獵文學、哲學、語言等領域,尤其愛好詩歌,對道德和藝術有着相當高的敏感性,而所有這些在他日後思想和事業的發展中都留下了久遠的影響和痕跡。1921年,奧本海默以十門全優的成績畢業於紐約菲爾德斯頓文理學校,因病延至次年入哈佛大學化學系學習。他三年讀完哈佛大學,1925年以榮譽學生的身份提前畢業,他父親很高興,送給他一艘三十英尺長的帆船。
隨後他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想跟盧瑟福(E. Rutherford,1871-1937)從事實驗物理研究,但盧瑟福不願收他為學生,這時他迷上了量子力學,於是開始攻讀理論物理,加入到著名的卡文迪許實驗室,1926年,轉到德國哥廷根大學,跟隨馬克思·玻恩(M. Born,1882-1970)研究 ,1927年以量子力學論文獲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學位,據稱論文發表當天,在座的評審教授竟無一人敢發言反駁 。世人評論奧本海默鋒芒畢露 。他二十多歲時曾在德國哥廷根做馬克思·玻恩(Max Born)的研究生 ,玻恩曾在他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曾經很多次在別人發表演講時打斷他的演講,上台拿起粉筆,「這樣會更好!」,他的老師都不能避免 [4]
接下來的兩年他在瑞士的蘇黎世(Zürich)和荷蘭的萊登(Leiden)作進一步的研究 。1929年夏天,奧本海默回到美國,不幸感染了肺結核,在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鎮附近的一個農場上養病 。
後來他來到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任教 ,並創立了「奧本海默理論物理學中心」 [5],後更名為「伯克利理論物理學中心」(Berkeley Center for Theoretical Physics, BCTP) ,使得伯克利成為世界理論物理學研究中心之一 。在伯克利,奧本海默即使是上課,煙斗仍片刻不離嘴,又經常咳嗽,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奧本海默不看報紙、不看新聞報導,也不聽收音機,對政治也缺乏興趣。奧本海默的研究範圍很廣,從天文、宇宙射線、原子核、量子電動力學到基本粒子。他有辯才,擅長於組織管理能力,精通八種語言,尤愛讀梵文《薄伽梵歌》經典,為此自修梵文。
1936年,奧本海默追求過一位名叫珍·泰特洛克的研究神經病學的女學生,是一個共產黨員。1940年,他跟生物學家凱塞琳·哈利生(Katherine Harrison)結婚,凱塞琳是左翼份子。奧本海默的妻子、前女友、弟弟等人和共產黨有深淺不一的關係。
曼哈頓計劃
美國原子彈之父羅伯特·奧本海默,在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試爆 | |
---|---|
輝煌成功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了,情報也顯示,德國已經在海森堡的主持進行原子彈的研究。美國羅斯福總統下達總動員令,成立了最高機密的曼哈頓計劃,目標是趕在德國之前製造原子彈。主持人是雷斯理·格勞維斯少將(Leslie R. Groves),格勞維斯不顧陸軍情報單位的反對,選定奧本海默為發展原子彈計劃主任。如此迅速地把剛剛於1939年在實驗室里發現的原子裂變現象,應用於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研製,眾多科學家,包括以和平主義者著稱的愛因斯坦在其中起到了推動作用,他們的動機,主要是由於納粹德國對這種武器的加緊研製嚴重威脅着整個人類文明,但也並不排除奧本海默曾提及的其它原因,如為了早日結束戰爭,以及對於原子科學的技術應用的好奇和冒險意識等等。然而,要把原子核裂變所提供的理論上的可能性,真正變成軍事上可靠易行的原子武器,其間所須克服的理論、方法、材料、直到技術工藝上的種種難題,無疑是對於人類才智的極大挑戰。奧本海默告訴軍方,想製造原子彈,就必須集中一流科學家和最好的設備於一個社區內,並統一指揮部統籌。
1942年8月,奧本海默被任命為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首席科學家 ,在新墨西哥州沙漠建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Laboratory) ,整個計劃的經費是20億美元,總工作人數 。「氫彈之父」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協助奧本海默組織在洛斯阿拉莫斯工作的團隊 ,1943年有4000名科學家進駐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 ,著名的科學家費米、波爾、費曼、馮·諾依曼等大師級物理學家皆在其內 [6] ,開始原子彈的研發工作 。泰勒因執意研究「超級炸彈」,跟奧本海默起了不少衝突,後來泰勒作證指控奧本海默同情共產黨,造成奧本海默處境的困難。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成功地製造了第一批原子彈,隨後在阿拉摩高德沙漠上空引爆,並發出耀目閃光及冒起巨型蘑菇狀雲。1945年8月6日上午8時15分17秒,美國在太平洋蒂尼安島上的空軍基地朝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枚原子彈。當原爆乍起,他想到了古印度《摩訶婆羅多經》中的《福者之歌》:「漫天奇光異彩,猶如聖靈逞威,祇有千隻太陽,始能與它爭輝。」
被稱為原子彈之父的物理學家奧本海默面對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蘑菇雲,用《薄伽梵歌》沉吟道:「我成了死神,世界的毀滅者。」 | |
---|---|
奧本海默領導着整個團隊完成了這場杜魯門所盛讚的「一項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有組織的科學奇蹟」,從而不僅驗證了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為儘早結束戰爭作出了貢獻,也為自己贏得了崇高的聲譽,成了舉國上下人所共知的英雄。他被人們譽為「原子彈之父」。
戰後活動
1947年到1966年期間奧本海默擔任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院長 。1947年擔任原子能委員會總顧問委員會主席,這個委員會和愛因斯坦一起,反對試製氫彈,認為會引起軍備競賽,威脅世界和平。
奧本海默懷着對於原子彈危害的深刻認識和內疚,懷着對於美蘇之間將展開核軍備競賽的預見和擔憂,懷着堅持人類基本價值的良知和對未來負責的社會責任感,滿腔熱情地致力於通過聯合國來實行原子能的國際控制和和平利用,主張與包括前蘇聯在內的各大國交流核科學情報以達成相關協議,並反對美國率先製造氫彈。
晚年生活
1965年,奧本海默患了肝炎,身體不佳。他於1966年退休,1967年2月18日在普林斯頓死於喉癌,許多科學家參加他的葬禮,遵照他的遺囑,將他火化,骨灰撒到維爾京群島。
參考資料
8. Punched Cards to Petaflops .LANL官網[引用日期2016-12-12]
- ↑ C Oppenheimer: A Life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官網
- ↑ 奧本海默.高等研究所官網
- ↑ Caltech's Quantum Leaper .加州理工學院官網
- ↑ Max Born 生平.諾貝爾獎官網
- ↑ BCTP History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官網
- ↑ Stan Ulam, John von Neuman and the Monte Carlo Method .LANL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