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羅曼諾夫王朝

 羅曼諾夫王朝

來自 網易 的圖片

本名 羅曼諾夫王朝

首 都 聖彼得堡

主要城市 莫斯科葉卡捷琳堡

赫爾辛基基輔

明斯克阿斯特拉罕

國慶日 6月12日

國 歌 《俄羅斯人的祈禱》

官方語言 俄語

貨 幣 盧布

政治體制 君主專制政體

國家領袖

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

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二世

主要民族 俄羅斯人、烏克蘭人、

白俄羅斯人、芬蘭人、波蘭人等

主要宗教 東正教

首任沙皇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

首任皇帝

彼得一世(1721年沙皇加冕為皇帝)

末代皇帝 尼古拉二世

農業制度 封建農奴制

羅曼諾夫王朝:(俄語:Романовы,英語:Romanov Dynasty,1613年—1917年),是統治俄羅斯的第二個以及最後一個王朝,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俄羅斯由東歐一個閉塞的小國擴展為歐洲乃至世界範圍的強國之一。 [1]

目錄

簡介

由於彼得一世的革新,俄羅斯迅速發展成為東歐的強國。並在大北方戰爭中一舉打敗俄羅斯的夙敵和北方強國瑞典,奪取了芬蘭大公國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還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721年,彼得一世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並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統治時達到鼎盛。在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的俄羅斯參與全歐洲抵抗拿破崙反法同盟,並成為戰後神聖同盟的領導者,此後長期充當「歐洲憲兵」的角色。

直到十九世紀中葉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才顯現出俄國農奴制度的弊端,導致俄羅斯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工業化相對落後於其他歐洲強國,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決定採取措施,於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俄國農奴制改革,通過改革,俄羅斯開始真正走上了資本主義路線。1904年,在帝國主義爭奪勢力範圍的日俄戰爭中再次失敗。1914年8月,政局動盪不定的俄羅斯參加一戰,不堪的戰局直接導致了1917年爆發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羅曼諾夫王朝結束。

發展歷史

早期歷史

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一代沙皇是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羅曼諾夫,但包括他在內的幾位俄羅斯沙皇都不為人們所熟知。

米哈伊爾的父親費奧多爾·尼基季奇·羅曼諾夫,是伊凡四世的中央顧問,也是伊凡四世皇后安娜斯塔西婭·羅曼諾芙娜的侄子。

1600年,米哈伊爾和母親一起遭到流放。這是鮑里斯·戈都諾夫當選沙皇的結果,在1598年,他的父親被誣告叛國。在長期的動亂和戰爭後,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在1613年2月21日被國民議會推選為沙皇,是為米哈伊爾一世。米哈伊爾當時還是一個16歲的少年,暫時由父親菲拉列特長老在幕後攝政。

米哈伊爾體弱多病,1645年7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49歲,長子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即位。

阿列克謝在位期間重視商業,加強財政壓榨,先後爆發了鹽商暴動和斯捷潘·拉辛起義,軍事上發動了對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俄波戰爭,吞併了東烏克蘭,試圖獲得波羅的海出海口,未能成功。阿列克謝曾經有過兩次婚姻,第一任皇后瑪利亞·米羅斯拉夫斯卡婭於1669年去世,先後生育十三個子女,卻只有三個存活至成年,且兩個兒子費奧多爾和伊凡都體弱多病,第二任皇后娜塔莉亞·納雷什金娜生育三個子女,其中兩個存活,且都身體健壯,這也誘發了之後的皇位爭奪。

1676年1月29日,阿列克謝·米哈伊羅維奇因病去世,長子費奧多爾即位,是為費奧多爾三世,他幼年登基,體弱多病,朝政由繼母娜塔莉亞皇太后的母家納雷什金家族把持,期間加強了中央集權制,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軍事上武力吞併了第聶伯河以東地區。

彼得大帝革新

王朝最著名的沙皇是彼得一世,即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羅曼諾夫,人們一般稱他為彼得大帝。是羅曼諾夫王朝的第五位沙皇。 彼得一世是阿列克謝沙皇最小的兒子,費奧多爾三世的同父異母弟弟。

1682年,年僅21歲的費奧多爾三世病逝,無子嗣,納雷什金家族擁立十歲的彼得為新沙皇,由娜塔莉亞皇太后攝政。彼得同父異母姐(費奧多爾同母姐),年富力強的索菲婭·阿列克謝耶芙娜·羅曼諾娃女大公煽動,殘殺彼得的兩個舅舅,將自己的同母弟十六歲的伊凡立為第一沙皇,是為伊凡五世,而彼得只是第二沙皇,是為彼得一世,而實際上伊凡智力發育很差,且體弱多病,彼得和母親又被排斥在權力核心 之外,實權掌握在索菲亞手中,兩位小沙皇只是擺設。索菲亞主政期間發動了對土耳其和中國(清朝)的戰爭,但未能達到目的,甚至被迫與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1689年,索菲亞試圖捉拿彼得,彼得一世利用多年來培養的童子軍團推翻了姐姐的統治,逼迫她成為修女,拘禁在新聖女修道院,伊凡五世宣布放棄權力,只保留沙皇尊號。 1694年,娜塔莉亞皇太后去世。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五世去世,彼得一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1697年,彼得喬裝改扮成俄軍下士彼得,隨同俄國使團出國考察,先後在荷蘭、英國等國學習造炮、造船和航海。並在荷蘭贊丹造船廠獲得優秀技師稱號。回國後,彼得開始仿效西歐發達國家,以軍事為中心實行一系列改革。由於他積極鼓勵俄國西方化,並鼓勵廢除包括蓄鬍須和穿着冗雜的長袍在內的諸多禮節,彼得一世一般被看作是羅曼諾夫王朝的最初奠基人和開化的代名詞。俄國的第一家兵工廠、第一家報館都是在他的倡導下成立的。

由於彼得大帝的革新,俄國迅速發展成為東歐的強國。俄國迅速發展各種產業。

17世紀的俄國是一個遠離海洋的內陸國家。彼得發動了長達21年之久的「北方戰爭」,戰勝瑞典,奪取了波羅的海出海口。在「北方大戰」中一舉打敗俄國的夙敵和北方強國瑞典,奪取了芬蘭大公國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接着與波斯一決雌雄,獲取裏海沿岸一帶。彼得一世還打敗奧斯曼帝國,奪取了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於1721年放棄「全俄羅斯的君主、上帝加冕的神聖沙皇」這一從伊凡四世開始世襲的稱號,而選擇了「皇帝」這一西歐君主國(如神聖羅馬帝國)最高統治者的稱號,藉此象徵羅曼諾夫王朝與西歐的各個國家具有相同的政治地位。

1712年,彼得下令將沙皇的寶座從莫斯科搬到彼得堡,窺視整個歐洲。彼得還親自命令俄國海軍總司令阿普拉克辛「找出一條經北冰洋到中國和印度」的航線,又覬覦亞洲。

1724年冬,彼得一世巡視芬蘭灣後暴發肺炎,竟至一病不起,延至1月8日凌晨死去。他唯一成年的兒子阿列克謝皇太子因反對父親的改革,已於1718年被處死,他的第二任皇后葉卡捷琳娜繼承皇位,成為俄羅斯第一位女皇葉卡捷琳娜一世(1724-1727年在位)。

王朝升為皇朝

1721年,羅曼諾夫王朝第5位沙皇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即俄羅斯帝國第1位皇帝。

擴張和成熟

葉卡捷琳娜一世在位僅三年去世,在位期間設立了俄羅斯科學院,彼得一世之孫,阿列克謝皇太子之子,12歲的彼得二世即位,朝政先後由權臣緬希科夫和多爾戈魯基把持,其間保守派勢力抬頭,皇室遷回莫斯科。

1730年彼得二世去世,年僅15歲,羅曼諾夫王朝斷絕男嗣。他的堂姑母,伊凡五世之女,彼得一世的侄女,庫爾蘭女公爵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被貴族擁立為女皇,她沒有政治頭腦,終日享樂,朝政開始由德意志貴族把持,政治十分混亂。

1740年,安娜女皇去世,臨終時指定不滿一歲的甥孫,來自德意志不倫瑞克的伊凡六世即位,皇帝年幼,由母后攝政,德意志貴族實際上控制俄羅斯政治。

1741年,彼得一世之女,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女大公發動不流血的宮廷政變,囚禁了小皇帝和他的母親,登基稱帝,在位期間設立莫斯科大學,參與七年戰爭並一度將普魯士逼至絕境。

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去世,未婚且無子嗣,由她的外甥,彼得大帝的外孫普魯士人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室的彼得·路德維希大公(即彼得三世)繼承皇位,羅曼諾夫-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朝開始。

葉卡捷琳娜二世是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最著名的女皇帝,葉卡捷琳娜二世與俄羅斯留里克王朝有血緣關係,為留里克王朝的後裔。

1745年出身普魯士貴族的她同未來沙皇彼得三世結婚。1762年廢不得人心的彼得三世自立,隨後將其殺害。她在位期間(1762-1796),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已經從昏睡中覺醒,並且在西歐和國際事務中具有很高的威望。她在位34年,發動了6次大規模的戰爭:包括俄普奧三次瓜分波蘭(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兩次俄土戰爭和一次俄瑞戰爭,通過這些戰爭和強權的統治,葉卡捷琳娜二世建立了一個跨歐、亞兩大洲,領土面積居世界第一位的超級帝國。

在這一時期,俄國羅曼諾夫王朝的國土面積擴大了63萬平方公里(其中有46萬平方公里來自波蘭)。作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大國家的主人,她對歷史的影響主要在於一系列戰爭引起國際格局的變化。她主導的三次瓜分波蘭完全從地圖上抹去了這個曾經的東歐大國,兩次大敗土耳其,使曾經不可一世的奧斯曼帝國元氣大傷,從此淪為任人宰割的西亞病夫,並為俄國羅曼諾夫王朝贏得了夢寐以求的南方出海口,還輕取想趁火打劫的瑞典人。她使俄國的利爪逼近了歐洲的心臟地帶,甚至產生過征服世界的雄心。

拿破崙戰爭

身為一個歐洲的主要國家,俄國羅曼諾夫王朝也無法避免的參與了與拿破崙帝國的戰爭。

1812年6月,拿破崙一世率領60萬大軍侵略俄國,比俄國正規軍大兩倍以上,而且裝備更加精良。但在拿破崙推進的同時,也同時面臨了過度擴張的問題。俄國羅曼諾夫王朝使用了焦土戰爭的策略,而拿破崙又遇上俄國寒冷的冬天,使得拿破崙遭遇了災難性的慘敗:不到3萬人回到他們的祖國。在法國軍撤退之際,俄軍則推進到中歐和西歐,最後到了巴黎的城門邊。在反法同盟擊敗拿破崙後,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被視為歐洲的救世主。

遠東擴張

早於17世紀,俄國羅曼諾夫王朝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中國清朝發生衝突。 中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

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 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羅曼諾夫王朝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併,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

1875年5月7日,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列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

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廷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進一步侵略,意圖建立「黃俄羅斯」。俄羅斯在北美洲亦曾於1787年占有土地,但在1867年將其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占領中亞

俄羅斯最早向中亞的活動,是彼得大帝時代,當時已向希瓦汗國擴張。在克里米亞戰爭失敗後,在伊格納契夫慫恿下,向中亞擴張。由鹹海出發,前往希瓦與布哈拉,這二國成為附屬國。

1864年,攻打浩罕與塔什干。 1877年,占有全中亞。

強盛與改革

亞歷山大一世統治時期(1801年-1825年),帝國的經濟和政治達到頂峰。亞歷山大一世最大的功績在於打敗了法國的侵略者拿破崙·波拿巴,即法蘭西皇帝拿破崙一世。藉此絞殺了法國大資產階級專權的法蘭西第一帝國。但在亞歷山大統治的後期,由於人民的反抗和神秘主義的影響,俄羅斯帝國開始衰敗。

1825年至1855年暴君尼古拉一世統治期間,俄國的軍事行動頻繁,物價飛漲,開始出現崩潰的徵兆。尤其是克里米亞戰爭,使被壓迫的農奴們苦不堪言。 1856年戰爭結束之後,俄國的農奴制已經危在旦夕。

1861年至1862年皇帝亞歷山大二世決定採取措施,於是有了自上而下的「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通過改革,俄國開始真正走上了資本主義路線。 然而,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民粹主義者刺殺身亡,其子亞歷山大三世即位,改革出現了倒退的跡象,危機再次顯現。

革命與衰亡

19世紀後期和20世紀初期對俄國羅曼諾夫王朝來說是一個危機時期。歐洲的工業革命使得俄國與西歐的發展相差越來越大。雖然帝國的人口較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多,但大部分都是貧窮的農奴。

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更導致民眾對皇權喪失信心,俄國境內不斷發生流血革命,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則是摧垮帝國的最後一擊,國內無法支應來自德意志帝國的猛烈攻擊,民生物資極其貧乏。

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由於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運動,羅曼諾夫王朝的腐朽統治被擠垮,1917年3月,首都彼得格勒市民發動反飢餓遊行,引發二月革命。3月15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被迫在奧拉寧堡宣布退位,讓位予其弟米哈伊爾大公,但遭米哈伊爾拒絕,於是羅曼諾夫王朝滅亡,由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所領導的臨時政府所取代。至此,羅曼諾夫王朝結束。

1918年7月17日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葉卡捷琳堡與皇室家族一起被布爾什維克槍決。

參考來源

  1. 羅曼諾夫王朝,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