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 3rd Earl Russell ,(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英國貴族、哲學家、數學家和邏輯學家,20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最大的學者和活動家之一,分析哲學主要創始人。[1]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 |
---|---|
伯特蘭·阿瑟·威廉·羅素 | |
原文名 | Yammie Nam |
出生 |
1872年5月18日 英國蒙茅斯郡特雷勒克 |
逝世 | 1970年2月2日 |
國籍 | 英國 |
職業 | 哲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 |
知名作品 |
《西方哲學史》 《心的分析》 |
羅素不僅在哲學、邏輯和數學上成就顯著,而且在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和文學等許多領域都有建樹。
目錄
生平
羅素1872年出生於英國威爾士的一個貴族家庭,祖父約翰·羅素勳爵在1840年代曾兩次出任英國首相,父親安伯雷子爵(Viscount Amberley)是一名無神論者。羅素的母親也出生貴族,她在羅素2歲時便去世了,2年後,羅素的父親也去世。羅素是這個輝格党家庭的第二個兒子,他的教父是哲學家約翰·斯圖亞特·彌爾。
1883年開始,從其兄弗蘭克學歐幾里德數學。在家庭教師輔導下學習。開始哲學思辨,尤其在宗教問題上。悄悄寫下自己的想法在一家雜誌發表。
1890年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大學前三年,他專攻數學,獲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的第七名。
1894年,參加倫理學榮譽學位考試。
1905年,描述理論首獲成功。
1907年競選議員失敗。
1908年成為皇家學會會員。
1910年,任劍橋大學講師。
1920年,訪問俄國和中國,並在北京講學一年。
1921年訪問中國和日本。在倫敦和中國講演"心之分析"。
1949年,被授予勳章。為威斯敏斯特學院演講"原子能與歐洲問題"。
1950年,因積極參加世界和平運動,反對核戰爭。
羅素名言
「這個世界的問題在於聰明人充滿疑惑而傻子卻堅信不疑」[2]
和平主義者
羅素是一名和平主義者,他曾反對英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因此被罰款並喪失了三一學院的教職。
1918年,他還因反戰活動而判刑6個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曾支持過綏靖政策,但是後來又支持與納粹德國作戰,因為他意識到希特勒必須被消滅,否則將給人類文明帶來災難。羅素始終認為,任何戰爭都是罪惡的,但是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戰爭是在很多種罪惡中較輕的一種。羅素曾經說:「我絕不會為了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這句話體現了費邊社成員的性格:費邊主義者就是懷疑主義者,不僅懷疑權威,而且也懷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們主張不斷的以現實觀照理論,不斷辯論,不斷修正對社會的認識。
1948年11月20日,在對威斯敏斯特學校學生的一篇演說中,羅素驚人地指出,美國應該先發制人,發動預防性戰爭,用核武器徹底摧毀蘇聯,因為這樣的後果要比蘇聯研製出核武器後爆發核戰爭好得多。但是之後羅素改變了看法,認為核武器裁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並從此致力於核裁軍運動。
1954年,氫彈爆破成功,羅素進一步意識到核武器將可能給人類帶來的災難。
1954年4月,羅素發表了著名的《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號召世界各政府體會並公開宣布它們的目的不能發展成世界大戰,而我們號召它們,因此在解決它們之間的任何爭執應該用和平手段」。除了愛因斯坦在臨終前數天簽了字外,湯川秀樹和萊納斯·鮑林等多位科學家也都在宣言上簽字。
1961年,89歲高齡的羅素參與一個核裁軍的遊行後被拘禁了7天。
1967年5月,他反對越南戰爭,一起於和讓-保羅·薩特成立了一個民間法庭(後來稱為「羅素法庭」),揭露美國的戰爭罪行。
在宗教上羅素是一個不可知論者;政治上羅素的立場接近於民主社會主義:他支持政府為窮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對共產政權的極權統治。
主要貢獻
政治
羅素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但他反對一切反抗行為所懷有的那種天生的激進態度和同志感情,卻使他對社會主義者反抗貧困的鬥爭深表同情,因而他的自由主義並不是古典自由主義,而是具有濃厚社會主義傾向的自由主義。正是由於羅素的主張對自由的限制,他甚至把自己說成是社會主義者。他早期的兩部嚴肅的政治理論著作分別於1916年和1918年出版的《社會重建原則》和《自由之路》。在這些書中,羅素提倡一種基爾特社會主義,這種體系有一個要求,即工人管理工業,而不是由政府管理。羅素認為,國家權力是一種勢在必行的惡,應該被限制,他還把"國家權力過大"看作"現代世界不幸的根源"。
哲學
作為一位哲學家,羅素的思想大致經歷了絕對唯心主義、邏輯原子論、新實在論、中立一元論等幾個階段,主要貢獻在數理邏輯方面,由此出發建立了邏輯原子論和新實在論,使他成為現代分析哲學創始人之一。
邏輯學
作為一位邏輯學家,羅素在數學邏輯方面具有巨大的貢獻,他和懷特海共同寫就了《數學原理》一書,被公認為是現代數理邏輯的基礎,他所提出的"羅素悖論"推動了20世紀邏輯學的發展,他所主張的邏輯主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數學歷史的發展。
歷史
絕大多數分析哲學家缺乏歷史感,忽視歷史問題和歷史研究,而羅素卻對歷史和歷史理論終生嗜之不倦。他寫過幾十篇歷史論文和散布歷史專著,這三部是:《自由和組織》《1902-1914年協約國政策》和《西方哲學史》。其中,《西方哲學史》 [3]是一部膾炙人口的哲學史著作》。
經濟
在《悠閒頌》(1935)中,羅素比凱恩斯先行一步,向那些總是一味讚揚節儉反對消費的傳統經濟學家挑戰。他寫道:"只要一個人把他的收入用於消費,那麼他也就是把麵包送到別人嘴裡。......從這個觀點來看,真正的惡棍乃是節儉的人。"他認為"節儉這可惡的罪行"是能夠導致失業的。
教育
羅素對教育理論的發展有極為重要的貢獻。他指出:"教育應該培養求真理的願望,而不是相信某種特殊的信條就是真理。"他主張的教育方法,應"減少很快的講授而多事於討論,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受到鼓勵來發表自己的意見,更多地嘗試使教育的內容能使學生感到一些興趣"。對於教師來說,"不僅不應當要求教師發表千篇一律的意見,而且要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教師各抒己見是健全的教育所必不可少的"。他認為教育不應該是使人輕信的教育。
愛情與婚姻
1889年,17歲時與美籍愛麗絲·皮爾索爾·史密斯(Alys Pearsall Smith)認識,很快便愛上了愛麗絲。
1894年,兩人結婚。
1911年,與愛麗絲結束婚姻。主要是因為羅素的不專情:他和包括奧特林·莫瑞爾(Ottoline Morrell)夫人在內的多人都曾有過親密的接觸。
1921年,與荳拉·勃拉克(Dora Black)再婚,他們育有兩個孩子。
榮譽與獲獎
1908年成為學院的研究員並獲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1950年,著作《哲學問題》獲"諾貝爾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