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式民主
目錄
金有、金治、金享——認清美式民主的「錢主」本質
150多年前,時任美國總統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說中,提出了「民有、民治、民享」。這三個詞朗朗上口,長期被用作美式民主的經典招牌。然而行動是最好的試金石。一個政權、一種體制究竟是否真的「民有、民治、民享」,不取決於如何說,而取決於如何做,要看它保護誰、為了誰。
一段時間以來,美式民主的「錢主」本質暴露得越來越清楚。
從2008年的次貸危機到當下仍在持續的新冠疫情,種種現象在美國一再出現:危機來臨時,富有的群體總是成為贏家,他們受影響總是更小,從政府救市政策中撈取的好處總是更多,財富恢復的速度總是更快。危機結束後,往往富者越富,貧者越貧。去年,一些西方經濟學家曾用「K」字形容這種美國現象。「K」字右半部分的上一撇,形容富有群體能夠在遭受疫情衝擊後,財富迅速恢復;「K」字右半部分的下一捺,是指貧困者因疫情衝擊而墮入長期財務困境。
如果美國真的是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何以在危機中,受到保護的總是最富有的人群?
2014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和西北大學學者研究近2000項美國政策後發現,富人以及代表大企業的利益集團對美國政治擁有強大影響力,而普通民眾則幾乎沒有影響力。美國媒體曾曝光美國最富有的25人納稅記錄,記錄顯示這些人的真實稅率只有3.4%,遠低於普通民眾。2018年,美國電商巨頭亞馬遜更是在獲利110億美元的同時零繳納聯邦企業所得稅,讓美國人大跌眼鏡。
如果美國真的是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何以普通人的聲音遠較最富有者微弱,稅負卻遠較最富有者沉重?
美國企業普渡製藥因其研發的鎮痛藥物容易使患者成癮,被指是美國當前毒品危機成因之一。然而面對美國公眾集體訴訟,法院卻給予普渡製藥的所有者薩克勒家族豁免權,使受害者所獲賠償遠低預期。美國學者布林克·林賽和史蒂文·特萊斯在其研究中發現,美國政府不僅受金錢腐化而聽命於資本,甚至在制度設計上也通過金融、知識產權、職業許可和土地使用等手段主動把社會財富向上轉移。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20年的民調結果,70%的美國人認為美國體制「不公平」。
如果美國真的是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國家,何以美國司法判決和政策設計往往傾向資本,認為「體制不公」的美國人比例如此之高?
事實一再證明,美國政治體制和治理邏輯根本不是什麼「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而是「金有、金治、金享」的「錢主」。對於這一真相,已有美國學者犀利揭露。美國達特茅斯學院學者查爾斯·惠蘭說:「美國民主是海市蜃樓。人民並不治理國家,政治家基本只聽從既得利益者和最富有的人的願望。」 回首歷史,那些華麗的美式民主標籤背後,寫的向來是「錢主政治」四字。美國歷史學家霍華德·津恩說,美國的歷史就是「一部針對黑心資本家和戰爭教唆犯的抗爭史」。他在《美國人民歷史》一書中清晰指出,美國自殖民地時期便是由富人地主階層掌控,印第安人、黑奴乃至貧苦白人都是遭受欺壓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