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羚羊兔
原圖鏈接

[1]羚羊兔 別名長耳大野兔,為兔形目、兔科、兔屬哺乳動物,原產於北美洲墨西哥奇瓦瓦州納亞里特州錫那羅亞州索諾拉州美國亞利桑那州,1890正是命名。

陸地上速度最快的十大動物之一,也是奔跑速度最快的兔子,奔跑的最高時速可達到每小時45km。通過它的名字便知,它擁有極其強悍的跳躍能力,能連續不斷的跳躍3m以上的距離。


目錄

動物學史

羚羊兔[2]在它的家鄉被稱作「羚羊長耳大野兔」,是如何得到這個不尋常的名字的這個問題,流傳着不同的解釋。一種說法是,它能像非洲草原的羚羊一樣跳得很高而得此名。更有可能是人們根據叉角羚給它命名的,它是美洲西部的反芻動物,在那裡它被稱作「叉角羚羊兔」。如果是叉角羚在逃跑中,它們很長的身體上腹部下方白色的部分就很明顯,這在羚羊兔身上也是一樣的。

形態特徵

羚羊兔屬於兔子中的大個頭,因為它可以達到70厘米長,重7千克。通過灰藍色的背部和淡色的腹部可以識別它們。另外很特別的是他們帶着細黑條紋的白色尾巴、引人注目的長後腿、大腳,當然還有巨大的耳朵。

頭部和耳朵特別大。他們的耳朵很高(平均長162毫米),幾乎沒有頭髮,除了邊緣和尖端的白髮帶。身體側面(四肢、臀部、臀部)是白髮,黑色尖端。腹面(下巴、喉嚨、胃、四肢內部)和尾巴都是白色。身體的其餘部分(上部)為黃色、棕色、黑色。

耳朵大,長度為138-173毫米,平均為162毫米;雄性146-173毫米,平均163毫米;雌性138-173毫米,平均161毫米。後腳大,長度為127-150毫米,平均140毫米;雄性長121-133毫米,平均128毫米;雌性長121-133毫米,平均127毫米。尾巴短,長度為48-76毫米,平均58毫米;雄性長52-70毫米,平均57毫米;雌性長48-76毫米,平均59毫米。

棲息環境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羚羊兔棲息於中等海拔的草坡上,最常見於那些草生長在中等高度和開闊的沙漠灌木下的地區,在雜草叢生的沙漠和茂密的豆科灌木林的低谷地區很少見。在墨西哥,羚羊兔更喜歡開闊而低矮的草原,以及偏僻,低矮的灌木叢和草叢的山麓丘陵。它們最常見于海岸附近的山麓丘陵


生活習性

羚羊兔適應炎熱、乾旱的生存環境的標誌是它的耳朵。在極端炎熱的時候它的耳朵能豎起來,將身體的多餘的熱量以不帶走身上水分的方式送到外界。為了使這種熱交換最優化,羚羊兔會將自己擁有大動脈的大耳朵的內側儘可能朝向北方,反正就是遠離陽光。這種散熱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因為這些動物沒有可以幫助它們抵禦極端炎熱的汗腺。低溫時它們會將耳朵緊貼身體,儘可能減少熱量的損失羚羊兔的這種適應已經足夠滿足它對水分的大部分需求,所以它只需飲用很少的水。

羚羊兔屬獨居,多在夜間活動的,有時在多雲的白天也可能活躍。羚羊兔在炎熱的季節以「庇護所形式」躲避陽光,主要靠在草地、雜草或灌木叢下或僅坐在仙人掌或豆科灌木樹幹的陰影下來度過炎熱的季節,優先選擇豆科灌木和雜色灌木,這些形式有助於緩解白天的酷熱。羚羊野兔用他們的長耳朵聆聽天敵,並了解周圍的環境。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羚羊兔才會使用聲音作為交流方式。該物種可以通過直腸腺分泌出強烈的麝香氣味,並且可以用在氣味標記其隱藏地。

羚羊兔主食植物葉子、草和多肉植物(尤其是仙人掌)。他們不主動喝水,而是從飲食中汲取水分,特別是從吃仙人掌莖中。5-6月是其範圍內最乾旱的月份,而雨季則發生在7-8月。在乾旱季節,它們主要依靠豆科灌木的葉子和仙人掌,但是在雨季,它們會改吃草。

幼仔與成年羚羊兔相比,幼仔更喜歡夜間活動,不太可能離開庇護所,而且通常對周圍環境更加警惕。一旦長大,就有很多捕食策略。一種是坐在一個三面敞開的洞裡,但能保護自己免受猛禽的侵害。如果發現陸棲食肉動物,羚羊兔可以奔跑或隱藏到另一個洞裡。如果保持隱藏狀態,把耳朵貼近身體,伸出前肢準備快速逃跑。如果它決定逃跑,它將四足並在臀部,並將臀部上的白色區域朝捕食者閃動。當它以之字形逃跑時,它會使白色區域暴露在捕食者面前,希望混淆它。羚羊兔也會像袋鼠一樣在高高的草叢中跳躍,以便能夠看到捕食者在哪裡。

分布範圍

分布於墨西哥(奇瓦瓦州、納亞里特、錫那羅亞州、索諾拉州)和美國(亞利桑那州)。


繁殖方式

雄性羚羊兔通過拳擊進行戰鬥來爭奪與雌性的交配權。它們用後腳站立,用前肢反覆快速地相互攻擊幾秒鐘。這種交流通常是安靜的,當獲勝者將失敗者趕走時,戰鬥就結束了。打鬥可能會嚴重到嚴重傷害一隻雄性羚羊兔,包括耳朵撕裂、割傷,甚至罕見的傷害,例如一隻雄性失去前肢爪子的情況。

雌性妊娠期約為6周,平均每胎2胎。幼崽數量從1-5隻不等。雌性每年可以產3-4胎。與大多數野兔一樣,羚羊兔幼崽出生時發育良好,出生後幾天就斷奶獨立(文獻中沒有給出確切的數字)。到5天大時,幼仔的門牙發育良好,並覆蓋着短毛。幼仔並不是天生的白臀,但如果幼仔驚慌失措的話,則可以在19天之內出現白臀閃動。

雌性羚羊兔出生後把幼仔分散在不同的藏身地,晚上再回來餵幼仔。沒有跡象表明母親為他們的幼崽做了洞穴,但也有一些隱藏良好的「巢穴」的例子。一個巢穴藏在一些熊草下,另一個窩藏在草皮附近的豆科灌木下,一個甚至藏在挖空的桶形仙人掌殼中。雌性在妊娠期間專注於照料其幼齡的發育,在出生後幾天就生下了獨立的早熟幼崽。雄性羚羊兔對幼崽的照料沒有任何幫助。

參考文獻

  1. 羚羊兔. 每日頭條. 
  2. 羚羊兔.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