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相相樂園 的圖片

群(拼音:qú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始見於春秋金文,形聲字,從羊,君聲。群本義指牲畜聚合一處,泛指同類相聚,引申表示眾多、集體的意思。也用作量詞,用於成群的人或動物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群

拼音; qún

注音字母; ㄑㄩㄣˊ

平水韻部; 上平十二文

部首; 羊

總筆畫; 6+7

四角號碼; 1865₁

五筆; VTKD

倉頡; SRTQ

鄭碼; XMAU

異體字; 羣、䭽

字級; 一級(3035)

造字法; 形聲字

結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統一碼; 基本區 U+7FA4

文字源流

形聲字。群字始見於春秋,早期多作上下結構,上部是"君"字,本義是國君,於此作為不表義的聲旁,群與君並為牙音、文部;下部是"羊",羊喜歡集群,所以"群"用"羊"作形符。戰國時,此種結構為主流結構,非主流結構或省略構件口,或形旁羊易作等。《說文解字》小篆傳承前代主流結構,隸變後楷書作"羣",同時出現左右結構的"群"。現代整理漢字時,以"群"為正體,把"羣"作為異體淘汰。

在漢字的造字意圖與實際字義之間往往並不能畫上等號,"群"字也是這樣。縱觀出土文獻及傳世文獻中的"群"字,並無專指"羊群"的用法。《詩經·小雅·無羊》:"誰謂爾無羊,三百維群。"群在此是形容羊多。再如《周易·繫辭上》:"物以群分。"這裡的"群"泛指同一類的事物。所以"群"字所指,只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成群的人自然有眾多的數量,所以人類也有"群眾"的稱呼。[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