羰基化合物
羰基化合物 |
名稱:羰基化合物 泛指: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 (包括酸酐、酰鹵、酰胺、酯等)的合稱 |
有機化學中,羰基化合物指的是一類含有羰基的化合物。根據環境的不同,羰基化合物可以指:醛、酮、羧酸及羧酸衍生物(包括酸酐、酰鹵、酰胺、酯等)的合稱。
配位化學中,羰基化合物指一類含有一氧化碳作為配體的化合物。
無機化學中,羰基化合物可以指一類含有C=O鍵的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硫化羰等。[1]
目錄
結構和命名
羰基化合物的結構
在醛(Aldehydes)和酮(Ketones)分子中,都含有一個共同的官能團-羰基,故統稱為羰基化合物。
醛分子中,羰基至少要與一個氫原子直接相連,故醛基一定位於鏈端。
羰基化合物的命名
(1)普通命名法
醛按氧化後生成的羧酸命名,酮看作是甲酮的衍生物。可用α、β、γ、δ等標記取代基位置。
(2)系統命名法
當分子中含有多種官能團時,首先要確定一個主官能團,然後,選含有主官能團及儘可能含較多官能團的最長碳鏈為主鏈。主鏈編號的原則是要讓主官能團的位次儘可能小。命名時,根據主官能團確定母體的名稱,其它官能團作為取代基用詞頭表示,分子中如涉及立體結構要在名稱最前面表明其構型,然後根據名稱的基本格式寫出名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親核加成反應
(1)反應機理
反應過程中,一般是親核試劑中帶負電荷的部分(即親核部分)先進攻底物中不飽和化學鍵帶部分正電荷一端原子,並與之成鍵,π鍵斷開形成另一端原子的負離子中間體,然後試劑中的親電部分與負離子中間體結合,形成親核加成產物。
最有代表性的反應是醛或酮的羰基與格氏試劑加成的反應:RC=O + R'MgCl → RR'C-OMgCl,再水解得醇,這是合成醇的良好辦法。在羰基中,O稍顯電負性;在格氏試劑中,C-Mg相連,Mg稍顯電正性,C是親核部位。於是格式試劑的親核碳進攻親電的羰基碳,雙鍵打開,新的C-C鍵形成。
羰基可與碳為中心原子的親核試劑加成,如格氏試劑、HCN、炔化鈉。
羰基還可與氮為中心原子的親核試劑的加成,如氨及其衍生物。
羰基還與氧為中心原子的親核試劑的加成,如H2O、ROH等。
(2)反應應用——增長碳鏈
格氏試劑是含鹵化鎂的有機金屬化合物,是一類親核試劑,在有機合成中應用十分廣泛。
格氏試劑可以合成氘代烴;格氏試劑與醛、酮、酯、環氧烷發生親核加成反應成相應的醇;反應若生成二級醇,還可以氧化成酮,再繼續與格氏試劑反應生成三級醇。格氏試劑與二氧化碳作用可製備多一個碳的羧酸。
α-活潑氫引起的反應
與官能團直接相連的碳叫α-碳,而α-碳上的氫即α-氫。α-氫的活性受與之直接相連的官能團或取代基的影響,通常會表現出特殊的反應活性,及比其他的氫的活性大,比較容易發生化學反應的特性和反應。
含有α-H的醛的存在下,在稀鹼的存在下,可以互相結合生成β-羥醛基,受熱後進而生成α、β-不飽和醛(有第二個α-H),通過羥醛縮合,在分子中形成了新的碳碳鍵,增長了碳鏈。
酮式、烯醇式的互變異構、醛酮的α-H鹵代、鹵仿反應、羥醛縮合反應等。
氧化和還原反應
(1)氧化反應
醛極易氧化,許多氧化劑都能將醛氧化成酸。脂肪醛比芳醛容易氧化。然而,將醛暴露在空氣中,則是芳醛比脂肪醛容易氧化,這是因為用化學氧化劑氧化為離子型氧化反應。
酮遇一般氧化劑,抗拒氧化。酮遇強烈氧化劑,碳鏈斷裂,形成酸。酮氧化時碳碳鍵斷裂,一般地生成混合物,意義不大,但是環酮氧化後可得單一化合物,在製備上有意義。
酮能發生一個特殊的氧化反應:拜耳-魏立格(Baeyer-Villiger)氧化,即酮類化合物被過酸氧化,與羰基直接相連的碳鏈斷裂,插入一個氧形成酯的反應。
(2)還原反應
醛和酮在一定條件下經催化氧化可還原成醇,但需要注意:有些反應需要在加溫、加壓或有特殊催化劑才能進行;最常用的溶劑是醇;如羰基兩側的立體環境不同,催化劑通常從空阻小的一側被吸附,順型加氫。
其他反應
(1)Perkin反應
芳醛與含α-H的脂肪族酸酐,在相應的羧酸鹽存在下共熱,發生縮合生成α,β-不飽和酸,該反應稱為珀金(Perkin)反應。
(2)Mannich反應
含有α-H 的醛(酮),與甲醛和氨(或1°胺、2°胺)的鹽酸鹽之間發生的縮合反應,稱為曼尼希(Mannich)反應。
該反應的淨結果是二甲氨甲基取代了α-H,故又稱為氨甲基化反應,產物為β-氨基酮。
Mannich反應通常是在酸性溶液中進行,除醛、酮外,其它含α-H的化合物如酯、腈等也可發生該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