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
羹 |
羹(拼音:gēng),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 。此字最古形体为《说文解字》中的小篆,古字形由ੰ�(lì,冒热气的炊具)和羔(小羊)组成,"羹"的本义应是"以羊肉做成的带汁的食品",引申指各种肉类或蔬菜做成的带汁的食品。中古以后,"羹"由带汁食物引申为浓稠的汤。
目录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羹
拼音; gēng,láng
部首; �(羊)
五笔; UGOD
仓颉; TGFTK
郑码; UCUG
笔顺; 点、撇、横、横、竖、横、点、点、点、点、点、撇、横、横、竖、横、横、撇、捺
字级; 一级(编号:3469)
平水韵; 下平八庚(gēng)
异体字; 羮、�、ঢ�、ঢ�、�、ੱ�、ੱ�、ੱ�、ণ�
总笔画; 6+13
造字法; 会意字
注音字母; ㄍㄥ,ㄌㄤˊ
统一码; 基本区 U+7FB9
字形结构; 合体字,上下或上中下结构
四角码; 8080₄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䰜部】古行切
五味盉羹也。从ੰ�从羔。《诗》曰:"亦有和ੱ�。"
ੱ�,ੱ�或省。
�,或从美䰜省。
羹,小篆。从羔,从美。
说文解字注 五味盉ੱ�也。皿部曰:"盉,调味也",内则注曰:"凡羹齐宜五味之和,米㞕之糁",晏子曰:"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亨鱼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凡鱼肉必用菜,菜谓之芼。《仪礼》:"铏芼牛藿羊苦豕薇",芼及醯醢盐梅,是之谓五味之和也。实於铏谓之铏羹,肉汁不和五味,谓之大羹。
从ੰ�,从羔。会意。凡从羔者,羔犹美也。古行切,古音在十部。
《诗》曰:"亦有和ੱ�。"《商颂》文。锴本ੱ�作羹。
�,或从美䰜省。羔下从美,今各本作两羔,非也。
羹,小篆从羔,从美。此是小篆则知上三字古文、籀文也。不先小篆者,此亦上部之例。
康熙字典 《广韵》《正韵》古衡切。《集韵》《韵会》居行切,并音庚。《说文》作ੱ�,五味和羹也。小篆从羔从美。《尔雅·释器》:肉谓之羹。注:肉臛也。疏:肉之所作臛名羹。《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礼·乐记》:大羹不和。注:大羹,肉湇,不调以盐菜。
又《云仙杂记》:史凤,宣城妓也。待客有差等,最下者不相见,以闭门羹待之。
又《集韵》何庚切,音行。义同。
又《集韵》卢当切,音郎。《韵补》:左氏传,陈蔡不羹。《释文》:音郎。正义曰:古者羹臛之字亦为郎,故《鲁颂》《楚辞》《急就章》与杨房浆为韵。近世独以为地名。宋玉《招魂》:肥牛之腱臑若芳,和酸若苦陈吴羹。◎按说文、小篆俱作羹。《正字通》:止收羮,不收羹,则从俗字,而反失正字矣。今增入。羮,俗羹字。见未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