翹鱗蛤
翹鱗蛤 |
目:簾形目 亞 科:綴錦蛤亞科 屬:翹鱗蛤屬 中文名:翹鱗蛤 拉丁學名:Irus irus (Linnaeus,1758) 科:簾蛤科 門:軟體動物門 綱:雙殼綱 亞 綱:異齒亞綱 |
翹鱗蛤(學名 Irus irus (Linnaeus,1758))是簾蛤科翹鱗蛤屬的一種動物。 [1]
目錄
翹鱗蛤形態特徵
形態貝殼呈長方形,十分膨脹。由於在岩石縫隙或在珊瑚礁中生活,以致體形有許多變化。殼頂小而且平,有時呈橘紅色,位於貝殼前方1/3處。由殼頂往前方、往後方均平,前後幾成一直線。貝殼前端截圓,腹緣平直,與背緣構成兩條平行直線,後端由於鱗片的翹起成為不規則形。
殼面灰褐色,同心生長紋翹起成薄片狀、銳利。個體小的標本通常可見排列較規則的生長肋,數目少而稀;成長個體殼中部的肋通常被磨損,僅在殼前部見有略為翹起的肋。殼後端、肋翹起甚高,並略呈捲曲狀。有的貝殼可見到極細的放射肋、排列十分緊密。小月面和楣面都不清楚。
貝殼內面白色。由於膨脹,從殼內面觀,兩殼凹陷深。鉸合部很小,三枚主齒排列緊密、互相挨靠、平行排列。左殼中央主齒和右殼中、後主齒有裂紋。前、後閉殼肌痕、外套痕明顯,外套竇長舌狀,彎人中等深度。
翹鱗蛤生活習性
生活習性與地理分布在潮問帶泥質岩中或珊瑚礁塊、營鑽穴生活。 Fischer—Piette等認為Irus irus應是世界性分布的種。他們把Deshayes(1853)發表的Venerupis planicosta、V.delicta、V.pulcherrima、V.mitis和V.macrophyl—la;Sowerby(1874)在Conch.Icon.,發表的V.attenuata;Dunker(1882)發表產於日本的Rupellaria semipurpurea統統併入Irus irus這一種作為同種異名,並指出這一種在歐洲,非洲地中海,非洲大西洋沿岸如摩洛哥,西班牙的特內里費島(Tener—ife),非洲的毛里塔尼亞(Mauritania),佛得角(Cape Verde),塞內加爾,加納,喀麥隆和剛果有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區有南非的納塔爾,莫桑比克,達累斯薩拉姆,馬達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爾群島,塔朱拉灣(Gulf of Tadiourah),紅海,阿丁,阿曼的馬西拉灣(Masirah),波斯灣,卡拉奇,印度的孟買,馬德拉斯,新加坡和泰國灣,越南,印度尼西亞(爪哇、帝汶),菲律賓,多列士海峽,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新喀里多尼島,富納富提(Fumafuti)等地都有分布。他們還指出,日本報道的Irusishibasianus可能是這一種的中間類型。
翹鱗蛤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我國南、北均產,青島、浙江南麂列島、福建平潭、廣東大陸沿岸和海南三亞都有分布
國外分布: 日本房總以南亦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