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王镇
翟王镇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下辖镇,位于富饶的黄河三角洲开发区南端,是山东半岛和京津塘的连接地带,又是渤海经济开发区与沿黄经济带的交汇处,北至阳信县城5公里,南与惠民县接壤。总面积66.95平方公里,6.6万亩耕地,常住人口38819人(2017年) ,辖89个行政村。
翟王镇社会稳定,治安良好,民风淳朴,水土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环境优美,开发潜力大,蔬菜、花卉、畜牧产业独具特色,蔬菜和花卉批发市场远近闻名,素有鲁北"小寿光"、"花卉之乡"之称。[1]
目录
简介
翟王镇地处阳信县县城以南10公里处。
土地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所处区域是粮、棉、油、蔬菜的重要产区,特别是蔬菜更是这里的支柱产业,素有鲁北"小寿光"之称。农产品丰富,猪、牛、羊、鸡、鸭的饲养量及存栏量相当可观,淡水养殖已形成规模,鸭梨、冬枣、葡萄、油桃等果品远近闻名。
翟王镇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对内发展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调动一切主导因素,促其发展,全镇已发展民营经济项目二千余家,全年完成企业总产值2.6亿元,实现利税1900万元。
外向型经济发展良好,出口产品生产覆盖全镇,为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业兴县的指示精神,翟王镇党委、政府立足自身优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全方位多层次发动招商,2003年1-5月份全镇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的县外项目12个,项目实际到位资金实现2550万元,明显促进翟王经济的发展。[2]
经济状况
翟王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2004年,全镇GDP实现4.2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106元,招商引资工作全县排名第二,工业经济,全年新增规模企业10家,工业增加值增幅达101%,列全县第一位;工业销售收入增幅达41.4%,列全县第三位;工业利税总额增幅达89.2%,列全县第二位;工业企业实交税金增幅达51.2%,列全县第一位。2005年全镇GDP实现6.1亿元,增长43%;固定资产投资实现4.5亿元,同比增长82%;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9亿元,增长100%;新增省批规模企业3家;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820元,增长23%。
镇党委、政府致力于经济建设,全镇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1至8月,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32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额15613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4382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751万元,高新技术产值4440万元,各项经济指标始终位居全县前列。全镇现有工商企业、个体经营大户168家,重点企业有大地不锈钢、海青五金、宁阳水泥、京阳饲料等规模以上企业13家,并逐步形成了水泥制造、不锈钢精密铸造、生物科技、油脂加工、板业制造五大支柱产业。当前,五大支柱产业已经初现规模、市场份额不断扩大、投资潜力巨大。
招商引资
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翟王镇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于1998年建立了工业园区,现已发展成为集工业、商贸、娱乐、饮食、服务于一体的民营经济园区,也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园区位于鲁北大街两侧,南外环公路横穿园区,北靠滨州港,东至滨大高速仅有30公里,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公共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舒适。园区占地2250亩,现有生物科技、水泥制造、油脂加工三大主导产业,已成为中外客商投资办厂、发财致富的一方"乐土"。[3]
农业发展
翟王镇是一个以蔬菜、畜牧、花卉主导产业的特色农业镇。全镇蔬菜面积2万余亩,蔬菜大棚2500多个,拥有周边县市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年交易量6万余吨;该镇的花卉生产独具特色,花卉种植、销售基地初具规模;以肉牛养殖为主的畜牧生产迅猛发展,年出栏肉牛2万余头,畜牧养殖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
工业发展
工业经济
翟王镇工业经济上,形成了以不锈钢制造、水泥制造、木板加工、仿古家具制造、生物微肥等五大产业,该镇拥有大地不锈钢精密铸造、鲁珠水泥、海青五金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家。由于镇政府出台了好的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吸引了镇外、县外、省外、台商纷纷来本镇投资建厂,主要境外企业有:中德合资凯盛不锈钢餐具、中加合资海青五金、台湾独资"一亩田"公司三家境外投资企业大批中外客商通过咨询、考察,把投资的发展眼光聚焦于翟王。为更好的吸引外商,镇党委、政府在镇驻地以东,济埕路两侧规划出近千亩土地作为翟王工贸园区,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园区进行规划,园区内设商贸批发市场,农贸批发市场,其它交易市场各一处,商业街三处,工业区三处,为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
手工艺品
翟王镇农村手工艺品发达,是草、柳、编、抽纱、地毯等工艺出口产品的外贸出口基地,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出口二十多年,村村能编会织,生产的各种型号的草帘、条编、提蓝在青岛天津口岸享有盛誉,全镇草柳编、抽纱每年出口交货值均在千万元以上,尤其是条编,是广交会上的拳头产品,地毯专业户达二百多家,产值1200万元,利税150万元,产品出口美国,深受客商青睐。翟王镇工贸园区土地使用期限50年,投资者除享受镇政府规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外,党委、政府将提供一切便利条件,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使来投资的企业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迅速发展壮大。[4]
特色产业
翟王镇有着优质的地下水资源优势,多年来群众都有种植蔬菜的习惯,该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这一优势项目,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不断扩大种植规模,使蔬菜生产成了农村增收的重要渠道,随着效益的增加,许多农民加入到了蔬菜种植行列中来,但有些群众却因为缺少蔬种植和管理技术而得不到好的效益。于是,镇政府就把村里那些懂种植、会管理,被菜农称为"菜把式"50名菜农组织起来,送到外地培训学习蔬菜标准化种植技术,学成后再义务进村入户,到群众的蔬菜大棚里传技授艺,指导菜农进行科学种植,实施标准化管理。
南商村是翟王镇蔬菜种植规划和效益最好的村,为发挥典型带动作用,镇政府投资近百万元,于2004年在村里建起了鲁北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成立了市场管理办公室,由主管蔬菜种植的干部、聘请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村里"菜把式"等人组成蔬菜种植服务顾问团,义务为发展蔬菜大棚种植的村提供管理体系建设服务,帮助其建立蔬菜种植大棚,并制定蔬菜管理制度、补贴政策,建立风险互助平台。在设施农业布局、选址、试种等方面提供经验。每月定期举办技术培训讲座,特聘县高级农艺师带队主讲,各村"菜把式"互相交流,传授经验。每位"菜把式"与种植户结成帮扶对子,定期到蔬菜大棚中进行栽培、病虫害防治、管理维护技术指导,解决大棚种植中的各种困难,并赠送其蔬菜种植书籍,手把手教新菜农进行无公害蔬菜生产。除了技术服务,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还对各种植户开展信息化培训,帮助农户上网查看菜价、网上定购农用物资、网上学习种植技术等。
翟王镇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7000余亩,从业人员近3万余人,蔬菜市场的客户已覆盖到河北、天津、济南、东营、寿光、德州等周边省市,年蔬菜交易量达2亿公斤,交易额35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增色增收800元。
计生工作
翟王镇计生办运行"三个三"工作规范,引导村级计生工作人员依法管理,服务到位。"三个三"工作规范即:"三到户",送计生知识到户、送随访服务到户、送致富信息到户;"三掌握",已婚育龄妇女孕情必须掌握、孩子出生情况必须掌握、避孕节育措施落实情况必须掌握;"三明白",本村基本情况明白、重点育龄妇女情况明白、流出流入育龄妇女情况明白。翟王镇自实行"三个三"工作规范以来,村级各项服务工作步入正规化规程,收到良好效果。翟王镇将加强农村计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的理念,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做好引导服务。由过去单纯的查环补环、查孕补救、查病治病扩展到优生优育、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咨询指导、监测治疗和保健教育等全方位、立体化服务,受到广大育龄群众认可。
翟王镇把计生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首位,以本镇人口学校为主要宣传阵地,对计生专干和育龄妇女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在镇村公路沿线制作各种计划生育宣传牌,并深入村组、户开展生殖健康检查服务和避孕节育知识宣教服务,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品、宣传资料,是计划生育法律法规深入人心。
乡村特色
魏家枣行村
翟王镇魏家枣行村,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使之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现已初具规模。全村206户,肉牛存栏量已达2500头左右。该村在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场,大力发展肉牛养殖、饲料加工等项目。引进了利木赞、西门塔尔等优质肉牛品种,并逐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运作,成了鲁北远近闻名的肉牛养殖专业村。该村畜牧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早在1984年的时候,村里就有部分家庭养牛,但是,由于过去养殖方式及价格方面的影响,没有形成规模养殖。在国家惠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该村肉牛养殖业得已快速发展,并与河流镇刘庙村肉牛加工企业达成良种赊销协议,赊小牛收大牛,赊瘦牛收肥牛,使该村形成了"有钱无钱都养牛,买牛卖牛不出村"的良好局面。
蝗虫大棚飞
翟王镇前王村王海燕田间大棚里,养的不是家禽,也不是蔬菜,而是东亚飞蝗。一亩养殖大棚,一年下来可收入1000公斤成虫,收入2万元。走进大棚,满目全是蝗虫,密密麻麻,成群飞舞。东亚蝗虫非常易饲养。田间地头的草类、野菜、农作物的叶子,都可用作饲料。养殖蝗虫,不用免疫,易于管理。养殖蝗虫见效快。饲养60天即可销售,年可收获两代。王海燕大棚养殖的蝗虫,在餐桌上可成了美味佳肴。
民间艺术
花灯
样式比较多,有篮子灯、车子灯、荷花灯、龙灯、七巧灯等,形状各异,表演不同。它还和其他形式的民间艺术混合演出,如风秧歌、旱船、罗汉头、跑驴等。它最大的特点是不但可以白天演出,到了晚上亦可以登场,火烛闪烁,流光溢彩,在夜幕中显得格外耀眼。较有特色的为"七巧灯"。这种灯是用七块几何模型做成的,竹架做骨,外面糊纸,其中两个大直三角形,两个中等的等腰三角形,一块正方形,一块菱形,一块小三角。根据它们的大小排列起来,最大的画成龙头,依此类推为龙身,最小的一个为龙尾。一般为两组,共14个人组成两条龙,前边还有一个人持圆形的龙珠,作为领舞。除此之外,还可再增加持花灯的人员做陪衬,人数可多可少,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舞跳起来,在路上成二龙戏珠状,队伍走拧麻花、剪子股等花样。在场子里,七巧灯手持者先各组拼成"茶壶"、"宝剑"、"大刀"等简易图形,然后两组混合,再组成"影壁"、"牌坊"等复杂图形。分分合合,变化无穷,像儿童玩的七巧木,让人目不暇接。整个舞蹈由十几个人通力完成,须紧密配合,协调一致,才能将图形拼得完整,演得火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