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邊戰術
翻邊戰術 |
翻邊戰術 是羅榮桓元帥在1942年10月提出的,經過他在山東戰場上的長期實踐,1942年10月22日,他在《大眾日報》發表題為《反對敵人"第五次治安強化運動"與"東亞解放新國民運動"》的文章,首次明確指出,敵人除了在軍事上向我們進攻外,更加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向我們進攻,以進一步奴化中國人民。文章強調我軍應採取"敵進我進"的"翻邊戰術",堅決支持邊沿區鬥爭,以對付敵人的"蠶食" 推進。
目錄
基本信息
運用
1941年11月5日下午,山東八路軍115師部隊和中共山東分局及戰時工作委員會等機關人員三千餘人,從沂蒙中心青駝寺轉移到沂南縣留田一帶。115師政委羅榮桓、代師長陳光、政治部主任肖華、參謀長陳士榘和中共山東分局書記朱瑞等首長,在牛家溝小村一間草屋,召開高級軍事會議,陳士榘參謀長報告敵情:這次敵人空前規模的大"掃蕩",侵華日軍總司令畑俊六和山東日軍司令官土橋中將,親自到前線督戰。分成11路進攻的敵人已經縮小包圍圈,最近一路離我們只有5里地,和我們的哨兵開了火……
聽完報告,討論突圍方向,有主張向北,有提議向西,還有建議向東轉移到濱海區。羅榮桓政委沉着地聽着,最後他說,敵情很嚴重,今晚上突圍是粉碎敵人大"掃蕩"的關鍵。選擇突圍方向,不但要考慮保存自己,還要考慮打擊敵人的"三光政策",使根據地群眾少受損失。西面是津浦鐵路,敵偽碉堡林立;北面不但有強大的日軍,還有國民黨頑軍,都去不得。東面敵人兵力薄弱,但隔着沂河和沭河,當中有60里平原,發現敵人裝甲部隊和騎兵。以往敵人進攻沂蒙山區,我們都向東跳到濱海區,鬼子可能摸清這個規律,在沂河沭河之間設下一個口袋……
停了片刻,羅榮桓突然提出向南突圍,大家都有點震驚。南面的日軍最多,三道封鎖線,兩條公路,而且靠近日寇占領的老窩臨沂城。陳光擁護羅政委的主張,他知道羅榮桓用的是"翻邊戰術",出敵不意。其他同志也沒有異議。
四架日本飛機在空中盤旋,三千機關人員在山溝野地里隱蔽。唯一警衛部隊特務營在周圍警戒,北面傳來零星的槍聲,大家都很緊張。
太陽落山,偵察排先頭出發。天大黑,羅榮桓、陳光和師首長們帶着幾個老鄉當嚮導,跟着前衛,沿着山道前進。後面是機關人員和收容隊。
爬山越嶺過小河,到了公路邊,隊伍屏聲靜氣,跑步通過。半小時後,全部人馬剛剛上了一座小山,便聽見公路上傳來洋馬嘶叫和炮車轟隆聲。回頭眺望,大隊鬼子兵的刺刀在月光下閃亮,千鈞一髮,真險呀!我們的隊伍加快步伐,齊刷刷跑向張莊,那是第一道封鎖線的突破口。偵查員回來報告,莊裡沒有敵人。隊伍改成三路縱隊,跟着羅政委跑步通過兩山間的隘口,山上敵哨兵似乎發現了什麼,盲目打了一陣槍。順着蜿蜒的山道,隊伍開始了急行軍,進入一道山溝,停在離高里村北面幾里外待命。附近的大小山頭上到處燃燒着篝火,光影下遊動的鬼子哨兵,不斷發射綠色信號彈。便衣偵察員帶着警衛部隊,占據了村外預定要通過的十字路口,大隊人馬從敵人鼻子底下迅速跑過了第二道封鎖線。果然不出羅政委所料,敵人後方空虛,第三道封鎖線還沒有形成。天亮前,部隊在臨沂城東北幾十里外的汪溝宿營,戰士們剛躺在草鋪上,遠方傳來了隆隆炮聲,包圍留田的日軍主力,正向牛家溝附近各山村,發起總攻。
在留田中了八路軍的"空城計",日寇惱羞成怒,對沂蒙山區根據地實行"三光政策",燒村莊、殺百姓,搶東西。羅榮桓等首長研究對策,要把鬼子調出根據地,以減少百姓的損失。他們決定,首先疏散機關人員,然後命令外圍部隊積極活動,有意暴露我軍行蹤,好讓附近的日偽據點知道:八路軍已插近了他們的老巢。
1941年11月7日清晨,機關部隊出早操時,唱歌喊口令,騷擾敵人。當晚,羅榮桓叫特務營營長黃國忠帶着兩個連,在石蘭設埋伏,攔截從青駝寺燒殺搶掠返回的日偽運輸隊。天黑了,一隊鬼子兵押着搶來的牲口和挑着糧食的民夫,慢慢走進八路軍的伏擊圈。輕重機槍掃向鬼子兵,不到半小時,除了幾條跑回去報信的"漏網之魚",三百多日軍,全被消滅。
日軍總司令畑俊六惱火透了,立即調動部隊到臨沂附近,尋找我主力決戰。他做夢也想不到,我們的主力已經殺回沂蒙山區,隱蔽在他兩個師團的結合部,休息了整整三天。1941年11月12日,師政治部主任肖華,親自帶一個連隊,在龍口打埋伏,把青駝寺里出來搶掠的鬼子和"宣撫班"打得屁滾尿流。
1941年11月19日晚上,紛紛揚揚的雪花從天而降,沂蒙山披上了銀裝。大雪對機械化裝備的鬼子行動不利,卻讓我們得以在雲蒙山、五彩山、三角山和鳳凰山轉戰殺敵。八路軍猶如"神行太保"來無影去無蹤,打得鬼子懵頭轉向。29日,600鬼子兵帶着輜重隊,被牽進肖家坪。我軍人馬攻入村莊,消滅了大部分從夢中驚醒的日軍。
憑藉以往的經驗,考慮到肖家坪戰鬥之後,敵人會進行報復。戰鬥前,羅榮桓和師首長決定將部分非戰鬥人員,疏散到費縣大青山。據抗大一分校來電報告,那邊沒有發現敵人的重兵。沒料到鬼子在連連失利後學"乖"了,連夜出動兩千多人,埋伏在大青山各隘口。我機關非戰鬥人員在天亮前走進了敵人的口袋,遭受了很大的損失。戰工會主任陳明夫婦,鋤奸部長王立人等同志犧牲。特別是德國記者漢斯·希伯,也被鬼子殺害。漢斯·希伯是德國共產黨黨員、太平洋國際學會會員。為了報道中國抗日戰爭,他從上海到新四軍,1941年夏天到山東濱海。這次反"掃蕩"他一直跟着部隊,留田突圍後,寫了篇報道《無聲的戰鬥》,刊登在報上。想不到這位國際主義戰士,竟犧牲在大青山!
12月3日下半夜,從朱滿出動的鬼子,與我們派出的遊動哨接觸,子彈在駐地上空呼嘯而過,十萬火急!羅榮桓和陳光帶着二十幾個人,沉着地走出南門,碰上部分機關人員,一同向西南面轉移。
以後十幾天,師部帶着特務營在雲蒙山、五彩山和東大頂一帶不斷襲擊日偽軍。神出鬼沒、靈活多變的戰術,逼得敵人疲於奔命,只好陸續撤退,縮回老窩。我們這才轉移到濱海區休整。
50多天的反"掃蕩",大小戰鬥400餘次,殲滅敵軍6000多人,我軍傷亡483名。
粉碎5萬日寇對沂蒙山區空前的大"掃蕩",是羅榮桓元帥創造的"翻邊戰術"的偉大勝利。
淺析
"翻邊戰術"淺析--紀念羅榮桓元帥誕辰100周年 軍事歷史2002年第6期--紀念羅榮桓元帥誕辰100周年:
提起羅榮桓元帥,人們都知道他對人民軍隊政治工作有卓越貢獻,是名聞遐邇的政治元帥。但是,不少人並不知道他還是一位戰功卓着的軍事家。他對軍事理論作出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包括人民軍隊理論,人民戰爭理論和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這些貢獻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思想。在這篇短文中對他所作出的貢獻不可能進行全面的闡述,只準備對他提出的"翻邊戰術"作一些探討。1943年3月3日,羅榮桓在《分散性游擊戰爭與對敵政治攻勢》一文中提出:當敵人對我進行"蠶食"和"掃蕩"時,"在軍事上就必需提出'翻邊戰術',即敵打進我這裡來,我打回敵那裡去。"這是羅榮恆元帥對"翻邊戰術"見諸文字的最早表述。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在敵後戰場上,八路軍、新四軍的戰略戰術是紅軍戰略戰術的繼承和發展。它同紅軍時代的戰略戰術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這種共同性和差異性都是由客觀條件決定的。共同性是敵強我弱,要經過長期的,反覆多次的戰鬥才能改變這一態勢。這種反覆多次的戰鬥,在紅軍時期表現為"圍剿"和反"圍剿",在抗戰時期則表現為"蠶食"和反"蠶食","掃蕩"和反"掃蕩"。差異性一是作戰對象不同。在十年內戰時期的作戰對象是國民黨反動派,在抗戰時期是日本侵略者,後者比前者在人民群眾中更為孤立。二是地形不同。在十年內戰時期的中央蘇區,根據地面積較大,多崇山峻岭,有較大迴旋餘地;在抗戰時期的敵後根據地則被敵人的封鎖線分割為若干小塊,迴旋餘地狹小,甚至沒有迴旋餘地。不同的作戰條件就形成了不同的戰略戰術,在十年內戰時期,紅軍對敵人"圍剿"的戰略戰術一開始是"十六字訣",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到第一次反"圍剿"時期又有了"誘敵深入"。當敵人發動"圍剿"時,紅軍首先向根據地內部退卻,引誘敵軍深入根據地內部,然後選擇有利地形,集中優勢兵力,殲滅"圍剿"之敵中較弱的一路,從而打破敵人的"圍剿"。要誘敵深入,就需要有面積較大的根據地,有足夠的迴旋餘地。在中央蘇區,基本上可以滿足這一條件。在抗戰時期的敵後,由於根據地被日寇切割成小塊,根據地縱深很淺,迴旋餘地很小。當日寇"掃蕩"時,就很難做到敵進我退,誘敵深入。因為退無可退,容易被敵人合圍,或從根據地另一側退到敵占區去。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指出退卻終點一般情況下是在根據地內部,同時又說:"如果情況並不這樣嚴重,或者情況的嚴重性簡直使紅軍連在根據地也無法開始反攻,或者反攻不利需要再退以求局勢之變化時,那末,把退卻終點選在白區也是應該承認的,至少在理論上是應該承認的,雖然我們過去很少這種經驗。" (《毛澤東軍事文集》第一卷,731頁,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在抗戰時期,把退卻終點設在敵占區也是可能的。但是,為了對付日寇的"掃蕩",我軍通常的做法是"敵進我進",即前進而非退卻至敵占區。羅榮桓提出的"翻邊戰術"就是如此。為什麼不是退卻而是前進至敵占區?這又牽涉到敵人開始"掃蕩"時,我軍主力的位置問題。羅榮桓主張,應將其設在根據地的邊沿,靠近一路敵人的地方,而不是根據地的中心。所以要靠近一路敵人,一是便於就近掌握這一路敵人的情況和動態,從而能比較安全地跳出敵人的包圍圈,進入敵占區。二是可以同敵人擦肩而過,可以最快地擺脫敵人。而從根據地退至敵占區就要退至根據地另一側,沿途不易迅速擺脫敵人,甚至可能被敵人糾纏。如果不掌握另一側敵人的情況,還有遭敵襲擊的危險。抗戰時期敵後根據地地域狹小的條件,決定了在反"掃蕩"時實行"翻邊戰術"的必要性。當日寇進行"掃蕩"時,進至敵占區是可能的。羅榮桓說:"敵人在政治上基本是處於劣勢地位。因為敵人是異民族侵略者,我則有普遍的抗日民主根據地,且實行了為廣大群眾所擁護的政策,這同敵人的搶掠殘暴行為對照,敵人顯然是劣勢。" (《羅榮桓軍事文選》,151頁,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7)正因為日寇是異民族侵略者,遭到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痛恨,而堅決抗戰的八路軍即使在敵占區也會得到群眾的同情和擁護。加之敵人兵力稀少,不敷分配,因此,八路軍即使到了敵占區也能獲得比較安全的"庇護所"和行動的主動權。敵人是異民族侵略者,加之兵力稀少,又為實行"翻邊戰術"提供了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不會自然地轉變為現實性。羅榮桓認為,需要做大量耐心,細緻的工作。關鍵是要堅持邊沿游擊區。邊沿游擊區,又稱邊緣游擊區,外圍游擊區,是抗日根據地和敵占區之間的地帶。堅持邊沿游擊區首先是為了鞏固抗日根據地,因為這一地帶將隨時因敵我雙方力量的消長而變化。當敵人兵力多,對我加緊"蠶食"和緊縮時,這一地帶就會向根據地內移動;當敵人兵力減少,我軍力量增強,將敵人往外擠壓時,這一地帶就會向敵占區移動。邊沿游擊區是抗日軍民的前沿陣地,它堅持得好,根據地就會鞏固和擴大;否則,根據地就會遭到敵人的"蠶食"和摧殘。邊沿游擊區不僅是抗日軍民的前沿陣地,而且還是實行"翻邊戰術"的跳板、通道和橋樑。八路軍要從根據地"翻"到敵占區,必須經過邊沿游擊區。因此,羅榮桓提出,要使這一地帶"成為我們外圍的擴張線,活動的跳板","通向敵占區或越過嚴密封鎖線之潛渡橋樑" (《堅持着我們的邊緣游擊區》,《羅榮桓軍事文選》,135頁)。要堅持邊沿游擊區的鬥爭,必須緊密聯繫群眾,依靠群眾,動員群眾,組織群眾。羅榮桓認為:"我們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很細膩的組織我們的一切力量,發揮出對敵人鬥爭的創造性,堅強我們外圍游擊區的工作,向着敵人占領區內部去活動,把敵人的緊縮包圍封鎖圈拉破口子,使敵人縱深點面的控制有不牢固的環節,使我們有條件地向着敵人占領地帶上打擊它的虛弱……"羅榮桓之所以強調要"以實事求是的精神,很細膩的組織我們的一切力量"是因為邊沿游擊區複雜的情況決定了不能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