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翼善冠
来自快资讯的图片
翼善冠

中文名称 :翼善冠

类 型 :是冠的一种

含 义 :首服

时 代 :明朝后期(神宗时期)

翼善冠是冠的一种,是明朝皇帝、太子、亲王、皇室成员等所着之首服,也是朝鲜国王及王世子、安南国王、琉球国王的首服。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

目录

史料记载

唐贞观中太宗采古制为翼善冠自服之。朔望视朝以常服及帛练裙襦通着之。若服袴褶又与平巾帻通用。见宋王溥《唐会要·舆服上》《旧唐书·舆服志》。明永乐三年定皇帝常服冠以乌纱覆之折角向上亦名翼善冠。见《明史·舆服志二》。皇帝常服冠戴,因乌纱帽折角向上如"善"字,后名翼善冠。与唐代相较,明代翼善冠要简化得多。此翼善冠分为"前屋"、"后山"和"金折角"三个部分,冠上加二龙戏珠。定陵出土的那件金丝翼善冠是一件为了给神宗皇帝陪葬而专门定制的冥器。目前所有的明朝皇帝画像,无论是正脸的御真标准像还是描绘日常生活场景写意画中,均未发现金丝翼善冠出镜。金丝翼善冠高24厘米,直径17.5厘米,重826克。而乌纱翼善冠高23.5厘米,径19厘米,总重量307.5克。可见金丝翼善冠比较沉重,不适合日常穿戴,而且金属本身吸光导热性比较好,也不适合在炎热的夏季穿戴。因此金丝翼善冠只是一件奢侈的工艺品而用作陪葬的冥器。

历史发展

翼善冠自唐代的幞头,唐代男子兴头戴软脚幞头身穿圆领袍服,幞头专门用以缠裹头发及发髻。而唐代的幞头发展到宋代出现了官员公服的展脚幞头,外形方正。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极力恢复唐宋时期的服制。明代官员所着公服便沿袭宋代。而常服则是圆领袍搭配展翅的幞头,俗称乌纱帽,帽胎或竹或木,或纸,两片展开的帽翅则是薄黑纱。因而君与王所戴的则是两翅向上折的,故称"翼善冠"。明代的皇帝和如朝鲜国王等藩王所戴的翼善冠在外形的尺寸和颜色上有所区别,不得僭越。[1]

乌纱翼善冠

乌纱翼善冠的造型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前屋、后山和折角三部分。乌纱翼善冠与明朝官吏日常所带的官吏乌纱帽大致相同,区别在于翼善冠的两个折角是向上的,而乌纱帽的折角是水平的。折角向上,就像“善”字的两个点,下面前屋部分像是一个“口”字,所以整体看跟“善”字很接近,所以被称为“翼善冠”。从明朝历代皇帝的画像来看,早期的乌纱翼善冠造型很简单,颇有极简主义风格。通体黑色,没有任何装饰,中后期皇帝的乌纱翼善冠装饰就比较复杂了,增加了像二龙戏珠等精致的造型,材质由纯金和各种宝石、珍珠组成,更加漂亮,也更为奢华。

清代官帽

清代官帽与历代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官帽顶子分为三层,上为尖型宝石,中为球型宝珠,下为金属底座,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一品以下不能镶嵌东珠,改为其他小宝石

视频

仿造明太祖的金丝翼善冠,有哪个剧组需要它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