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老北京是對古都北京的傳統風俗的叫法。北京作為中國古都 之一,老北京文化的核心就是講規矩,講禮儀 ,講傳承。[1]

[]

目錄

特色小吃

北京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其小吃歷史悠久。北京小吃俗稱「碰頭食」或「菜茶」,融合了眾多民間風味小吃以及明、清宮廷小吃特色而形成,品種多,風味獨特。北京小吃大約二三百種,包括佐餐下酒小菜(如白水羊頭、爆肚、白魁燒羊頭、芥末墩子等)、宴席上所用面點(如小窩頭、肉末燒餅、羊眼兒包子、五福壽桃、麻茸包等),以及作為零食或早點、夜宵的多種小食品(如艾窩窩、驢打滾等)。其中最具京味特點的有豆汁、灌腸、炒肝、麻豆腐、炸醬麵等。一些老字號專營其特色品種,如仿膳飯莊的小窩窩、肉末燒餅、豌豆黃、芸豆卷,豐澤園飯莊的銀絲卷,東來順飯莊的奶油炸糕,合義齋飯館的大灌腸,同和居的烤饅頭,北京飯莊的麻茸包,大順齋點廠的糖火燒等,其他各類小吃在北京各小吃店及夜市的飲食攤上均有售。清代《都門竹枝詞》寫道:「三大錢兒買好花,切糕鬼腿鬧喳喳,清晨一碗甜漿粥,才吃茶湯又麵茶;涼果糕炸甜耳朵,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賣得,又聽硬面叫餑餑;燒麥餛飩列滿盤,新添掛粉好湯圓……」這也說明北京歷來有許多風味小吃。

規矩講究

老北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禮數多,講究多,禁忌也多。俗話說:「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如牛毛。」確實,胡同可以說是北京的特色景觀和文化之一。老北京是由胡同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但是,到胡同中去參觀旅遊,卻不能用「逛胡同」或「串胡同」來表達,這是因為,胡同中妓院比較集中,一些嫖客今兒去這條胡同,明兒去那條胡同,在胡同里逛來逛去,串來串去,尋花問柳。日子長了,老北京人便把那些經常到胡同妓院裡嫖娼的人,先說成是「逛窯子」,後來就含蓄地說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了。再往後其意逐漸引申,把那些作風不正派、不正經而在胡同里閒逛的人也說成是「逛胡同」或「串胡同」的。北京人還忌諱在屋子裡面撐傘,老人們經常告誡小孩子:「屋子裡面不可撐傘,否則房子會漏!」這當然帶有極大的誇張成分,但是也並不是毫無道理,因為頂棚就是北京平房的天花板,北京的平瓦房的頂棚,都是用木條加高粱杆和葦子杆扎的,再糊上壁紙。頂棚高不及丈,又是紙糊的,所以在屋內揮舞長物,極易捅破。老北京人還都知道「夜晚不可以剪指甲」!因為在電氣時代尚未來臨之前,夜間照明條件簡陋,視線不明,夜晚剪指甲容易剪着皮膚,十指連心,疼痛難忍,那時醫藥缺乏,全城也找不到一兩家醫院。即使送到醫院,高昂的醫藥費也不是平民負擔得起的。指甲長了忍個一天半天也無所謂,何必犯此禁忌?北京人還有一種說法,小孩玩火會尿炕,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玩火和尿炕並無必然聯繫。北京人之所以忌諱這個,是因為小孩好奇,喜歡玩火,不但會燙傷自己,又容易釀成火災。小孩不知道玩火後果嚴重,卻都知道「尿炕」後難免挨打受罰,又是不光彩的事,所以聽到「小孩玩火會尿炕」的警告後,也就不敢玩火啦。在住房方面,北京人也很講究,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這就是老北京人對住房條件的選擇。除此之外,北京人還忌諱在四合院中種松柏樹、桑椹樹和梨樹,因為松柏樹大多種在墳地中,「桑」與「喪」,「梨」與「離」諧音。北京人有句俗語:「桑松柏梨槐,不進府王宅」,就是這個道理。北京人還忌諱院子裡的地面比胡同、大街的地面低,原因是一進門就得跳蛤蟆坑,而出門從低向高,如似登山,明顯不吉利。此外,數目字中,單數不吉利,一般人都能接受。但是住宅間數除外,四合院中的北房或三間,或五間,如果有四間的地方也要蓋三大間,每邊再蓋半間,美其名曰:「四破五」。至於東西廂房,也多以三間為準,目的是在院中建築組合里產生一條中軸線,這條線如似人身上的脊樑,是院落中最重要風水源頭。正因如此,雙數在北京住宅建築方面是不吃香的,所以,北京出現了這麼一句俗語:「四六不成材」。

婚姻習俗

明代,北京地區的婚嫁禮儀更為隆重、繁雜。當時,北京人訂親要合禮,算男女年齡生?是否相配,如果相配,就正式定親,雙方確定嫁娶的日子。到了正式娶親前一天,男家向女方送席一張,公雞 二隻,以及其他雜物,俗稱「催妝禮」。在明代,男子娶妻俗稱「小登科」,是可以穿九品官服 的,新娘則必須用鳳冠霞帔,以象徵吉祥。據《清稗類抄 》記載:「明時,皇妃常服,花釵鳳冠。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相傳謂出於明初馬後之特典。」可見,當時新娘穿鳳冠霞帔,一是圖吉利,二是證明自己是嫡妻。新郎將新娘接回家後,會將馬鞍放在地上,讓新娘跨鞍而過,稱作「平安」。進洞房之前,男方還會請陰陽先生以五穀雜糧在洞房內「撒帳」。結婚三天後,女方娘家給女兒送衣服和食品,並且走訪男方的親戚,稱作「三朝」。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