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小國寡民 李耳
老子·小國寡民這篇文章節選自《道德經》,此文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社會藍圖,體現出道家追求自然、簡樸、和諧與自我滿足的哲學思想。文中的理想社會模型,體現了老子對於減少欲望、回歸自然、追求內在和諧與滿足的哲學追求;它不僅是對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的批判與反思,也是對理想社會形態的一種嚮往與構想。
目錄
原文
譯文
要使國家的疆域不要太大,人口要少。即使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珍惜生命也不會背井離鄉,遷徙遠方。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地方要陳列它。讓百姓回到結繩記事的時代。國富民強到了鼎盛時代。使百姓認為(他們)吃得香甜,服裝漂亮,住的舒適,滿意(他們的)風俗。國與國之間互相望得見,雞犬的叫聲都可以聽得見,(但)人民從生到死,也不互相往來。
簡析
這篇文章節選自《道德經》,此文描繪了一個理想化的社會藍圖,體現出道家追求自然、簡樸、和諧與自我滿足的哲學思想。文中的理想社會模型,體現了老子對於減少欲望、回歸自然、追求內在和諧與滿足的哲學追求;它不僅是對當時社會動盪、戰爭頻仍的批判與反思,也是對理想社會形態的一種嚮往與構想。
李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多有爭議。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1]
參考來源
- ↑ [ 老子·小國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