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灣回族鄉
老灣回族鄉位於湖北省洪湖市區東北約26公里,是洪湖市最大的少數民族聚集區,也是洪湖唯一的少數民族鄉鎮。老灣回族鄉屬亞熱帶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1]
全鄉國土面積(含江心洲、灘涂)59.9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18000人,下轄十個行政村,主要有回漢兩個民族,回族人口4700人,占全鄉人口27%
中文名稱: 老灣回族鄉
行政區類別: 鄉鎮
所屬地區: 洪湖市
下轄地區: 十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老灣街道
民族路: 電話區號 0716(荊州)
郵政區碼: 433219
面 積: 59.93平方公里(含江心洲、灘涂)
人 口: 17000人
方 言: 西南官話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季候
著名景點: 清真寺 珂理灣老街 劉氏宗祠 等
目錄
歷史由來
1950年成立老灣鄉,屬嘉魚縣第4區,1951年劃入洪湖縣。1951年6月老灣屬洪湖縣第二區(龍口)管轄設老灣鄉。1962年老灣鄉改稱老灣人民公社。 1984年3月,撤銷人民公社復稱老灣鄉。1985年11月11日經過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老灣回族鄉由龍口代管。1987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洪湖撤縣建市,老灣直屬洪湖市管轄。
老灣小鎮,歷史悠久,是洪湖市沿長江五個古鎮之一,幾經滄桑,幾度興衰。老灣古鎮歷史上最興盛時期是在清朝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以後,清政府為籌集軍費鎮壓太平天國軍隊,在全國河道設關卡,收取貨物百分之一的捐稅,所以稱厘金或厘捐,所設關卡稱厘金局。老灣古鎮下游8公里處寶塔洲設有厘金局,長江上游商船在湖南城陵磯(今岳陽市)厘金局交稅後,如果下行到老灣下游的寶塔洲又要多交一次稅。
因此,從湖南、四川等地運過來貨物停泊在老灣港口銷售。在老灣停泊的商船每天上百艘,沔南周邊的村鎮將本地出產的農副產品以物易物進行交換。
每日運貨的牛車上百乘,通宵達旦,源源不絕的將貨物運往各地。老灣古鎮的十字街上,花行、米行、竹木行、日雜行、糕點行、飯鋪、旅館、藥鋪等上百家。老灣上下兩個碼頭停泊的竹木簰、商船長達兩公里多。
據《洪湖縣誌》記載,在秦漢時期「魏晉以前,江水過烏林、赤壁峽口(今赤壁山)左右兩江東流而下,至簰洲灣合流,左江(老灣在左江)受黃蓋山,赤壁山逼流北上,直趨月堤(今老灣六合村),呂蒙口(今老灣興隆村)……」由此可見,老灣回族鄉歷史久遠。
由於老灣呂蒙口地處長江之濱,珂里灣地處荊水(內荊河)之畔,經歷時間悠久,老灣回族鄉境內歷史上先後有三處古鎮,即老灣鍋底灣(今稱珂理灣)呂蒙口。
行政區劃
老灣回族鄉下轄10個行政村:老灣、豐垸、興隆、珂理、和平、沙洲、六合、石橋、北河、柴民村(移民村現已合併到柴民村)。下設派出所、衛生院、中心學校、工商所、國土所等服務機構,鄉政府駐老灣街道民族路。
人口民族
老灣回族鄉總人口約1.7萬,回族4700餘人,占總人口的27%,主要分布在六合、豐垸、和平、興隆等地。老灣回族的歷史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宋朝末年充任湖北官員的回族後裔。
明朝清初因躲避戰亂和自然災害,不少回民流離失所不得不遷徙,使得回民分布範圍擴散,這加強了形成聚集區的趨勢。新中國成立初期,幾次人口大遷移也使得不少回民來到老灣,形成了更加明顯的「大雜居小聚居」的民族區域聚集特點。
地理環境
老灣回族鄉地處江漢平原東南部,南瀕長江,北臨內荊河,是一個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水鄉小鎮,同時也是湖北省「兩圈一帶」鄂西旅遊圈景觀廊道節點鄉鎮。
全鄉地勢總體平坦,略有南高北低,平均海拔約20米,境內河道縱橫交織,水系發達。氣候方面老灣回族鄉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空氣濕潤,四季分明。光照時間充足,降雨量充沛。
經濟發展
老灣回族鄉產業以農業、漁業為主,工業、服務業為輔。農業發展上,形成了以糧油棉為主,以特色水產作物,及長江沿線蘆葦林木為輔的多種經營模式;漁業發展上,經過多年特色養殖,老灣水產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在傳統四大家魚養殖基礎上,更是走出了以鱉、龜仿野生養殖為特色的產業鏈條;工業服務業方面,老灣近些年不斷招商引資,推進服務業、工業發展,形成配合農業、漁業發展的工業發展路線。
基礎建設
老灣回族鄉現有省道漢洪公路S103和正在建設中的武監高速公路。鄉村公路建設良好,以基本完成村村通工程。近幾年老灣鄉不斷加強基礎建設,完善電力、電信、自來水的鋪設工作;改善街道環境,加強治安監控;重點提高醫療教育建設,完成學校改建,新建衛生院等項目。
地方特色
老灣回族鄉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這裡不僅僅保留了原始淳樸的伊斯蘭風情,還擁有輝煌的革命歷史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老蘇區之一。辛亥革命時期,這裡曾是皇教會的中心組織地。蔡漢卿、楊時傑、王子英、杜幫政等人曾領導本地一批回漢人民參加了武昌首義革命。
民族特色方面,回民主食牛肉,素有肉牛養殖習慣,具有豐富的養牛技術經驗,老灣回族鄉草場資源豐富,有取之不盡的農作物秸稈,為發展肉牛提供了豐富的飼養資源。牛肉營養豐富、蛋白質含量高、脂肪含量低,是人民喜愛的肉類食品。牛皮可制皮製品,牛角可製藥材,牛八卦、牛鞭更是上等補品,回民製作的牛肉餅、牛脯更是遠近聞名的佳肴。
每逢民族節日,清真寺前熱鬧非凡,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吸引周圍信教群眾和遊客,阿訇虔誠誦經,為回民祛災祈福。熱情好客的回民身着特色的民族服裝,以特有的美味佳肴牛肉餅、魚糕、牛肉片、牛腩等殷勤的招待遠方來客。
品清真食品、誦古蘭真經、游珂理老街、賞江灘美景、過農家生活,老灣回族鄉無時不展現出一派水鄉瑰麗文化風光。
地方文化
老灣回族鄉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風水寶地,這裡,可謂春到綠滿江灘,蘆筍鮮嫩;夏來江水浩蕩,千帆競發;秋至天高氣爽,蘆花瑟瑟;冬臨雪花輕舞,牛肉飄香。
地標建築
地標建築:清真寺
老灣回族鄉街區建有全市最大的清真寺,占地面積615.9平方米,建築面積835.4平方米,三層磚混結構,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每年回族的聖紀節、開齋節、古爾邦節,鄉黨委書記、鄉長等主要領導人都親自參加同廣大穆斯林共同歡慶三大節日。
歷史老街
歷史老街:珂理灣明清老街
古鎮珂里,依江傍湖,風景秀麗,馳名沔洲。長江奔瀉於前,夏水逶迤於後,楊柳河環抱市鎮。從這裡泛舟,上可游百里洪湖,下可達武漢三鎮。明朝中葉珂里就同仙桃、沙湖(今仙桃市)、脈旺嘴(今漢川市)、新堤(今洪湖市)並稱為沔陽洲五大市鎮。
珂里歷史悠久,據《洪湖縣誌》記載:「南宋時,北方人民因避戰亂,遷到洪湖地區開荒屯田的難民很多,船隻多匯聚於此,移民上岸挖灶做飯,沿河灣挖土灶很多,並留給土灶給後來移民做飯,鍋拿走後,留下土灶,也叫鍋底,恰好這些土灶正好處在河灣處,據此稱為鍋底灣。」這就是鍋底灣名稱的來歷。辛亥革命中堅人物,吃珂里乳汁長大的楊時傑先生將史書中的名句「珂鳴鐸振」、「里讓鄰謙」,各摘其首字,取其「彬謙和睦,純似白玉」之意,易「鍋底」為「珂里」,珂里之名因此衍用至今已百年了。
解放後,內荊河截灣取直,內荊河通往珂里灣街區的小河築壩,珂里灣因此不通水路。昔日繁華古鎮日益衰落。現存的古鎮留有花崗石板鋪的街道(古稱丹鳳朝陽街)、船碼頭、百步三拱橋,架上金盆等遺蹟。清代沔陽洲駐鍋底灣古鎮的鍋鎮司(俗稱小衙門)、劉家祠堂等遺址尚存,仿佛在向人們訴說鍋底灣古鎮的興衰。
斯地已矣,遺址尚在。讓遊人去尋覓八景遺蹟中去聯想鍋底灣古鎮昔日的繁盛,去品味歷史人文的情趣。
自然風景
自然風景:江灘自然風景(江心洲)
老灣鎮區對江有兩座江心洲。這兩座江心洲四面環水,是原生態的兩座小島。中洲面積62萬平方米(即6.2平方公里),全洲只有20%的耕地種作物,80%生長蘆葦。夾在蘆葦中間生長着野藜蒿、野芹菜和蓮芽須、柴筍等純天然、無污染的野生蔬菜。夏季的蘆葦盪中白鶴、灰喜鵲、野鴨、小花雀、麻雀還有叫不出名稱的共二十多種鳥類棲息在蘆葦盪中,各種鳥語,嘰嘰喳喳叫個不停,這裡成了鳥的王國。島上蘆葦站往南有一條小夾河,從北往南,長約兩公里,河寬40米,河中有魚、白鶴、鷺鷥在此覓食。他們一群飛來覓食,又一群飛走,這樣飛來飛去,周而復始,在夾河的上空形成了群鳥爭食的景觀。
中洲的西邊是子新洲,兩州之間是近一千米寬的大夾河把它分成兩個江心洲。子新洲只長少量的蘆葦,面積為65萬平方米(合6.5平方公里)比中洲稍大,是一座白沙洲。
子新洲是一處未開發的處女地,它的東西一千多米寬的夾河長3000多米,經常有江豚(也稱江鯨)在這3000米河道出沒。沙洲上每到農曆八月後,北方的大雁成群結隊飛到這裡來越冬,(八月十五雁門開,雁兒頭上帶霜來)直到次年的四月它們又飛回北方。子新洲是候鳥的樂土,不僅有大雁,還有野鴨等其他候鳥。由於子新洲人跡罕至,野豬、野兔、獾狗等動物也在這裡繁衍生息。
三國戰場
三國古戰場:呂蒙口
三國時期以前,呂蒙口稱李家口,因李姓人在此居住而得名,原為長江邊一河套出口,為古代鄉村集鎮。三國時期吳國名將呂蒙在此屯兵,為了減少小鎮上鄉親們的麻煩,不擾民,他把大營扎在街後約300米的一片紅楊樹林裡。李家口人民為了紀念這位愛民如子的名將,把李家口更名為呂蒙口。雖然經歷了二千多年的歷史滄桑,呂蒙口古鎮上下街頭長達一公里的古街遺址尚存,並留有五景讓人們去尋覓古戰場的遺蹟。
一景肅公洲魯肅操練水軍遺址。在呂蒙口南約一公里處,在秦漢以前長江經赤壁山峽口,兩江分流而下至簰洲灣合流,在老灣江面形成中洲,長江至此分成南北兩河,肅公洲地處北河長約8公里的中段。當時兩軍對擂,幾百艘戰船在這長約8公里的北河操練水軍長達幾年,為抗曹做準備肅公洲。
二景紅楊樹林白衣庵。為了紀念這位吳國功臣,在呂蒙屯兵的紅樹林前邊建了一座白衣庵,庵中供奉呂蒙塑像,世代香火供奉。《三國演義》中呂蒙白衣渡江智取荊州,在呂蒙口裝扮商人穿白衣乘船從呂蒙口出發溯江而上,取得荊州,為吳國立下大功。
三景下街頭水府廟供奉吳國名將丁奉。傳說宋高宗趙構被金兀朮追到呂蒙口附近的長江邊,渡江到江南,船到江中,被風浪打翻。宋高宗沉到江中,被一位武將把他從江中托起,一直送到江南上岸。宋高宗逃難到陸溪附近的丁家嘴,向丁家嘴人說起他被救的經過及在江中托起他的武將的面相及身材,丁家嘴人告訴他,今日六月十九是丁奉的生日,那位救他命的是他們的祖先,三國名將丁奉。爾後,宋高宗為報救命之恩,下旨在陸溪口和呂蒙口各建廟一處,敕封丁奉為靖江世帝,老百姓稱靖江王爺,俗稱王爺菩薩。兩座廟隔江而建,陸溪口叫王爺廟,呂蒙口稱水府廟。
四景李氏祠堂。據《李氏宗譜》記載:「元末,元朝光祿大夫(官位為從一品)李靖光辭官由武昌溯江而上,在呂蒙口留宿,視呂蒙口環境尚可,便歸隱呂蒙口,明初由李氏後裔在此建李家祠堂,文化革命期間被毀,遺址在呂蒙口街中段」。
五景呂蒙口清真寺。是呂蒙口回民清朝中期建築,因洪水幾建幾毀,現存清真寺在呂蒙上街頭上首後側。
其他
寺廟宗祠:珂理灣劉氏祠堂、九宮庵 等
特色節日:開齋節、聖紀節 等
(此次百度百科詞條做出了很大的更新,感謝老灣回族鄉政府所提供的詳細資料,感謝關注此次詞條更新的每個人。此次詞條更新可能會有些資料存在過時、不準確、錯別等現象,希望大家能夠參與更新。)
視頻
老灣回族鄉:加速文旅融合,助推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