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虎溝歷險記(張志國)
作品欣賞
老虎溝歷險記
狼山中段的老虎溝刻有著名的五虎圖,因此聞名遐邇。這日,忙裡偷閒,我獨自進山奔老虎溝而去。
五虎圖是陰山岩畫的代表作,最早見於蓋山林先生的專著《陰山岩畫》,印在書的扉頁上面。之後又在文物宣傳的冊子上見過,是彩色的照片。我對陰山岩畫的收集已有數年,手頭的資料漸漸多起來,卻沒有得到五虎圖,總覺得是個遺憾。這正如畫龍而沒有點睛,活龍沒有活現。老虎溝,我是非進去不可了。
老虎溝是山貴溝的支溝。我從東升廟租了一輛麵包車,駛進山貴溝口。溝道崎嶇,車子在亂石灘中顛簸,如蝸牛爬行一般。大概是沒料到行車如此困難,走到半道,司機說什麼也不願意再往前走,我只好棄車徒步而行。山貴溝是一條寬闊的大溝,自溝口蜿蜒向西北延伸。山洪爆發不久,滿川亂石遍布。踏着大大小小的石頭,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倒也不比先前坐在車上慢多少。對於常作陰山之旅的行者,走十里八里的山路,是算不得什麼稀奇的。溝兩側山勢高低起伏,奇峰突兀,怪石磷峋。絕壁上偶或生長一兩棵精瘦的山榆,可惜是半死不活的樣子。一路上照例難見一個人影,在山間覓食的羊群也沒有人跟着;間或碰到一所牧民的房子,卻也是鐵將軍把門,鐵繩拴着的看家狗對着天狂吠。
山重水複,峰迴路轉,不覺已是滿頭大汗。令我沒想到的是此溝路途如此遙遠!太陽已經偏西,心想到了目的地,拍了照再返回,時間明顯緊迫——夜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埋着頭趕路,卻不知何時走進一條岔道,茫然間經一位蒙婦指點,原道退回三里,復從一條北向的山溝轉進,總算改邪歸正。大約在下午四點鐘光景,我們到達牧民老黃家,一問才知,已走過了頭。老黃見我疲憊不堪,拿出一盆油炸的麻花,提上一壺磚茶。我狼吞虎咽聊充飢腸,一面向老黃打聽有無近道可達。老黃正在忙着接羔,沒時間給我引路,便指着屋前的一座大山說:「翻上去,再翻下圪,即到。」若退回去,少說也得走十里冤枉路。我別無選擇,只有抄此近道了。逞一時之勇,我即刻起程,爬坡而上。山坡甚為陡峭,幾乎無可行之路。我便使出全力攀登,不多時便氣喘噓噓。好不容易快要到達山頂,卻已累得精疲力竭,兩腿如灌了鉛一般。三步一歇,五步一停,總算在一個小時後到達山頂。
從山頂俯瞰,對面果然有一條深溝,也是亂石橫臥,崎嶇不平。再看下山坡面,比上山的道更為陡峭,亦有百丈之邀,不禁神也搖意也動,一陣頭暈目眩,幾難自持。然開弓沒有回頭箭,就是滾也得滾下山去!我稍事休息,即刻作下坡行。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難,此時身臨其境才倍感前人之言的分量。我「四腳」並用,身首相隨,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幾次險些滑落,好在調整及時,幸獲自救。半山腰處,左腳踩着驢蹄大小一個石 坎,右腳蹬無着落,眼看就要懸掛山腰,稍一鬆懈就會跌入深淵,危險至極。幾經反覆,越發酸軟無力。急切之下,我將背後的包調轉到胸前,脊背緊貼山體,才保持了身體的平衡。待體力稍復,我才繞道脫險。
進入溝中,照着老黃先前的描述,沿溝畔上攀一里許,找到了五虎圖石。坐下來看那五虎之圖,果然與眾不同。群虎刻於一長方形巨石上,耀眼奪目。巨石東西橫臥,根底穩固,陽面平滑,色呈紅黃,四周有稀疏的榆樹分布。圖畫製作精美,線條流暢,刻痕清晰均勻,極具觀賞價值。細看圖畫,五虎各具形態,栩栩如生;又有三隻幼虎,嘻戲玩耍於五虎之間,在構圖上與老虎相連綴。群虎上方空處,刻有一動物骨架,似為群虎食後所剩。此外尚有人形、人騎形、動物形數處,極微小,似為遠景。整幅圖畫構圖完整,疏密有致,重點突出,虛實結合,遠近景相襯,文化內涵豐厚,實為岩畫創作之罕見,是難得的藝術精品。
五虎圖乃群居之虎,而非獨來獨往之獸;是飽食之虎,而非飢餓之虎;是躺臥之虎,而非突奔之虎;是相互融洽之虎,而非暴力相向之虎。一言以蔽之,此圖乃合群之虎圖,和睦相處之家圖,生態平衡之自然圖,和諧祥瑞之社區圖。遙想那製作岩畫的青銅時代,山中草木茂盛,百獸出沒,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定然是個無比美好的世界。刻畫者也絕不會如我此刻這樣倉惶不安,疲憊不堪,定然有着閒適自在的心境,在夢幻一般的想象中從容製成了這幅岩畫的精品。現代文明給人類帶來的是物質的豐富多彩,但同時也使人們處於緊張忙碌疲於奔命的狀態,從而使今人在精神家園的恬淡悠閒方面自愧不如古人。
天色已晚,天上又布下了陰雲,光線灰暗。但也顧不得許多,我繞着那石頭拍了幾張照片,便匆匆出溝。此時才發現,原來這臥虎的山溝也十分陡峭,房大的巨石一個連着一個,愈往下走,道愈崎嶇。好在我們有些山行的經驗,終於在太陽落山前奔出了溝口。
我沿原路返回,兩步並作一步走,又是一個多小時的急行猛進。到車子跟前,已是日歸山坳,暮色蒼茫。一位年輕的牧民牧羊歸來,邀我回屋休息片刻。我一氣喝下八碗苦鹹的磚茶,渾身頓時大汗淋漓。牧民憨憨地看着我,卻說出一句叫我吃驚的話來:「你很面熟,好像在電視里見過!」原來他看了內蒙古衛視中心「探奇」欄目的專題片,從中認住了我的面孔。想我屢進陰山,徒步萬里,岩畫情結,日久彌堅,行人之所難於行,為人之所不可為,圖的是什麼?為的是哪個?名耶?利耶?皆非也!作繭自縛而已!無誘於勢利而受益匪淺,不求於聞達而傳揚頗多!深山遇知音,這也是此番冒險之行的意義之一吧。[1]
作者簡介
張志國,1957年出生,河套文化研究學者,有多部有關地方文化的圖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