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耥秧好比赛歌会(孙同林)

耥秧好比赛歌会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耥秧好比赛歌会》中国当代作家孙同林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耥秧好比赛歌会

伏天到了,耥秧季节也就到了。

耥秧是旧时水稻种植中中耕除草的一道生产工艺,曾经有一种专门用于耥秧的工具——秧耥子。耥秧又称耘耥,在耥秧工艺中,纵向为耥,横向叫梳,纵向使用长耥耙,横向使用短耥耙(现代人所见到的只有耥了)。

农人们多喜欢耥秧。因为到了耥秧季节,地里的农活就已经不那么紧了。而且,耥秧时的风光好,天顶上虽然是炎炎烈日,但四处却有禾风,稻田里秧绿水白,空中有鸟儿在飞,水中有青蛙在鸣,而且,每逢耥秧,农夫必是要唱歌。那歌当然是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山歌。

歌声首先从耥秧工具开始:“耥子生来四排钉,根根铁丁一个样。稻田里松土又锄草,秧根不扯难生长。”山歌道出秧耥子的特征和耥秧生产的目的:秧耥子,船形,木制,1尺2寸长、7寸宽,底面钉有四排锋利的尖钉作耥齿,一端装有一带孔短把,短把孔中可装置长竹柄供操作。耥秧时,耥齿在秧棵间来去耥耘,耥松土壤,耘去杂草(耘出的杂草就地掩埋,作为肥料),扯断秧根(水稻生长有换根之说)。

大多耥秧手就是山歌手,他们一边耥秧就哼出一首首山歌来,“耥秧要唱耥秧歌,这边唱来那边欢,耥得草净地也平,耥松土壤活秧棵,耥得死田成活水,耥得秧苗绿油油。……耥秧不把歌来唱,稻不生根只生虫。”一天的暑气和劳动的疲劳就在一阵阵山歌声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耥秧人并不把耥秧当成劳动,而是当成一种娱乐。直到今天,当跟一些曾经耥过秧、唱过山歌的老人说起耥秧唱山歌的往事来还是眉开眼笑,一个个依然沉浸到对当年耥秧生活的怀念之中,也许,他们怀念不仅仅是耥秧和唱耥秧山歌本身,更有当年耥秧唱山歌的意境:“郎在田里把草薅,妹妹家中把手招,妹妹叫一声哥哥吔,你快快上岸来,歇歇、凉凉、再去薅。”“妹儿妹儿你别心焦,我这一行田头就要到,上了岸我就来陪你,喝茶逗趣任你挑……”

耥秧山歌歌词的内容多源于生活,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趣闻奇事和男欢女爱。大家知道,当年唱山歌纯属自发,属于自娱自乐,山歌爱好者们白天在地里一边耘稻、耥秧,一边唱山歌,晚上,几个人坐在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你想一句我凑一句编着歌词,然后反复演练,好的山歌必然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演唱之中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升,最后才得以流传开来。一首《四耥歌》唱道:“头耥拔草补黄秧,行行笔直禾稻长。稗子杂草除干净了,日头晒热风吹凉。二耥竖稻把田松,新作秧耥握手中。横耘竖耥草除尽,稻禾长得绿葱葱。三耥稻禾唱山歌,行行稻禾绿油油。耥得草根翻了白,烂在田中变肥土。四耥耨草热汤汤,隔夜搁田早起忙。稻叶戳眼汗如雨,喜得秋熟稻上场。”这段耥秧山歌的每一个字和词都是原生态的,带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耥秧季节的苏中农村,山歌声连连不断,你方唱罢我“登场”,此起彼伏,简直就是一个赛歌的会场。

耥秧耥出乡村古老的民歌,秧耥子则是演奏这些民歌的乐器。唱山歌时,秧耥子在耥秧人来来去去地松秧根,薅水草,随着山歌的旋律节奏,点击着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也点击出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

作者简介

孙同林,男,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人,1956年12月生,中共党员,江苏省作协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