耦園
耦園 |
中文名稱:耦園 所屬區域:江蘇蘇州 保護等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榮 譽:世界文化遺產 |
耦園原名為「涉園」,順治年間保寧知府陸錦初建[1]。耦園位於姑蘇老城的小新橋巷,不隱山林,隱於市朝。原是清順治年間保寧知府陸錦所築,取名「涉園」,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蘇淞太道道台的湖州人沈秉成,因進諫被罷官,歸隱寓居蘇州,購得婁門陸錦所築「涉園」舊址,擴建增築成耦園。耦園,寓意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同時,園林的設計也是一宅二園,住宅居中,東西分置假山。在耦園,沈秉成和他的第三任妻子、才女嚴永華一起生活到光緒十年(1884年)。
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耦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概述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通街,前後設有河埠。粉牆黛瓦,映襯着小橋流水,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耦園前身為「涉園」,建於清初,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值僑寓吳中養病的蘇松太道道台湖州人氏沈秉成購得廢園。時沈氏有歸隱之意,故聘清畫家顧沄設計,擴地營構,建成現狀,易名「耦園」。耦通偶,寓夫婦偕隱意,1876年耦園落成。沈秉成夫婦在園內偕隱了8年,伉儷情深,十分恩愛。耦園占地約12畝,住宅居中,東西花園分列兩邊,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樓房,借「走馬樓」貫穿。這樣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
蘇州耦園之精妙,自要游者親歷細品,方可得之。
布局結構
耦園三面臨河,一面通街,前後設有河埠。粉牆黛瓦,映襯着小橋流水,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耦園的布局以四進廳堂的宅地為中心,東西兩園與住宅之間以重樓相通。東園較大,占地面積約4畝,布局突出以山為主,以池為輔的特點。主體建築坐北朝南,是一組重檐樓廳建築。其東南角有小院三處,總稱為「城曲草堂」。西園面積較小,以書齋「織簾老屋」為中心,分隔為前後兩個小院,前院有湖石假山逶迤,後院有湖石花壇,園北立有藏書樓,西南角還設有假山、花木、湖石等,意趣盎然。耦園占地約40畝,這樣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
東循廊前往東花園,小天井內——這裡是中廳與東花園之間的過渡空間,我們可以注意到由中軸線到東花園的審美視角在漸次敞開,身後的院牆壁立,而向東的樨廊,且割且聯,山體若隱若現社會生活在牆之後,個體生命體悟就在眼前;空間由實而虛,漸入佳境。
而這裡又有一小體量的「無俗韻軒」分割空間為二,南面在廢墟上現闢為盆景園,北部幾座太湖峰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濃郁墨綠的桂花叢中,盡顯嫵媚之姿;中有一布滿纖細的浮雕的鼓墩石,原為主人放置蘭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樸的石條矮矮地橫在兩石之上古松之下,想必是主人興之所至操琴的地方。
四時不同,蘭桂馨香飄然人室,催發主人雅興,細聽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樂乎!無俗韻軒內南望,三扇冰裂紋的窗戶在黯淡的室內織起了一張思想的網,宜靜定,宜小聚,宜清樂,宜雅談,而作壁上觀,推窗即成三幅綠意盎然的詩畫作品,特別是月正中天,光輝落在樹梢時,此情此景,饒有禪機。匾額清麗秀雅,是中國最後一位秀才――蘇局仙老人手題的。
在東側外牆鑲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雙魚、蝙蝠圖案,四方的窗內中置梅花圖形,鋪滿萬字裝飾變體,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圖形象徵相濡以沫、高潔、幸福的愛情生活。當時的女主人湖州才女嚴永華親書「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橫批:枕波雙隱。典出《世說新語》孫子荊歸隱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態。這裡一語雙關,既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園特徵,又暗示夫妻雙隱,可謂才情雙絕。軒南北一空園一實牆,虛實對比。前面的門廊連接中部和東部,既便利雨日烈陽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頓,同時又成為遊園的序曲,城曲詩情的發軔。 由樨廊北行,經藤花舫、儲香館,到城曲草堂遊廊曲折環合,連接着各個主要觀景點。西面秋陰丹桂芬芳,故稱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別稱,因為樹幹斷面的年輪如犀角圖紋。
東面相應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謂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門廊和南部聽櫓樓、魁星閣之間的走道,引導我們從不同方位、不同季節去欣賞位於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這一部分曾經是清初涉園的位置,黃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槓小橋是當時的遺存;耦園主人購得該園後,在原有的建築廢墟上精心設計,根據山水特徵重新安排了亭台樓閣,退居四周,儘量控制體量,與原有風格渾然一體,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側樨廊拐角處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陰廊側,小巧玲瓏,不失為初春紫藤入畫、盛夏藤陰下午後小憩的絕妙場所,同時主人引莊子「不系之舟」的遐想,「無所求,飽食而遨遊」,閒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
旅遊景區
耦園東西長108米,南北寬78米,近乎長方形,占地約12畝(7917平方米),建築面積為4496平方米。住宅居中,東西花園分列兩邊,北端背河而起一排樓房,借「走馬樓」貫穿,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詩意。這樣一宅兩園的布局,在蘇州眾多古典園林中獨具特色。南北駁岸碼頭是耦園特色之一,其它園林中罕有這樣的碼頭。盡顯姑蘇「人家盡枕河」的特色。
「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園宅的特徵,布局上中軸線上為明顯的仕宦第宅,東西花園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為主要景點,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里著名的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舒展綿延。同時,在個體建築上也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兩兩呼應。
東花園
東花園占地5畝,是耦園的精華所在,山池主景列中,周圍環以亭廊樓榭,呼應主景,整個布局疏密得體,錯落有致,隨處可見精妙佳構。
東花園中黃石假山氣勢雄偉,渾厚古樸,屬蘇州園林假山之上品,素有盛名。東側主山,陡峭險峻,名「留雲岫」,西側小山,山勢平緩,名「桃嶼」,兩山之間有一谷道,兩側削壁如懸崖,名「邃谷」,主山東邊轉為絕壁,直瀉「受月池」,是全山最精彩處。主山北側,豎大石數排,結構似巨石自然風化剝裂,給人的險峻,蒼勁感。懸葛垂蘿,堪與真山媲美。百齡以上喬木有山茶、黃楊、朴樹。
東花園主體建築,是一組退居北端、跨度40米的重檐樓閣讀書樓建築群,樓前有月台,樓中有天井四處,整個造型氣勢雄偉。樓中間設大廳三間,下名「城曲草堂」,上名「補讀舊書樓」,裝修陳設氣度不凡。樓區東端略向南突,呈曲尺形,上層名「雙照樓」,下層名「還硯齋」。「雙照樓」三面臨窗,面南而立,可得日月雙照,是全園賞景佳處。
城曲草堂兩側有廊環抱,東名「筠廊」。廊中有半亭,亭壁有「掄元圖」碑,上有沈氏夫婦跋文。是圖因出自清初名家王文治之手而彌足珍貴,加園主夫婦真跡其上,益顯此碑珍珍可貴。廊曲折南延,與「望月亭」、「吾愛亭」相接,廊外伴植叢竹。過草堂西「儲香館」為「樨廊」,廊外伴植木樨林。此廊南與「藤花舫」、「無俗韻軒」相連,爾後曲折延伸,過月洞門及半亭,直至園東南隅之樓閣,使全園建築散而不斷,呵成一氣。半亭牆面有磚刻隸書小對「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橫額書「枕波雙隱」,系園主沈秉成夫人嚴永華所撰。廊牆上數十處漏窗造型各異,亦很精美。
「聽櫓樓」「魁星閣」兩樓間有閣道相通,「藤花舫」為一旱船造型,這些建築靈巧別致,各具特色。「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採用透雕手法,雕鏤技藝極為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
西花園
西花園面積不大,整個園子以「織簾老屋」書齋為中心,分隔為東、南、北不間斷的三個院落。此廳硬山頂,鴛鴦廳式,屋架高大,門宕、窗宕及窗台均為磚細構築,前有寬敞月台。
「織簾老屋」之南為湖石假山,小巧玲瓏,峰巒絕壁,山洞蹬道一應俱全,山間散植喬木,老樹參天,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
「織簾老屋」之東為三進平房,其中一二進有耳房,南面有牆門,門前隔走廊為一歇山頂方亭,南向,與「織簾老屋」比鄰,為正方形,外觀精巧,質樸而輕快。亭東走廊中有西向歇山頂半亭一座,額「鶴壽亭」,其依牆而建,古樸素雅。廊壁有磚細花窗,在蘇州各園中見之不多[2]。
「織簾老屋」之北為一庭院,院北即藏書樓。西花園環境幽雅寧靜,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
中部住宅
耦園中部為住宅區,沿南北中軸線依次設有門廳、轎廳、大廳和樓廳。大廳曾於1950年失火焚毀,1993年重建,額「載酒堂」。樓廳呈凹字形,五間開闊,氣宇恢宏,廳前建有磚細牆樓,磚雕精美,額題「詩酒聯歡」。
大廳與樓廳東側建有平房與樓房一片,間有天井數處,樓廳與東側樓區相通,在樓上沿通道可達東花園「補讀舊書樓」和「雙照樓」。
歷史文化
歷史沿革
清初雍正年間保寧知府陸錦致仕歸里後始構「涉園」於此,又名「小鬱林」(今東花園)。園不甚廣,有觀魚檻、吾愛亭、藤花舫、浮紅漾碧、宛虹槓諸勝。後一度由書法家郭鳳梁賃居。繼為崇明祝氏別墅。
咸豐年間毀於兵燹。同治十三年(1874年),按察使湖州沈秉成因病寓蘇,購得涉園廢址,聘畫家顧沄在舊園基礎上設計,重修擴建為一宅兩園的現存格局,光緒二年(1876年)落成。建成後的園子,沈秉成將其易名為「耦園」,寓夫婦偕隱雙棲、嘯吟終老之意。光緒十年,沈秉成奉詔復出任官他省,全家隨往。光緒二十一年,沈秉成至蘇州治病,醫治無效,卒於耦園。此後園內日漸破落,散為民居。
1928年,教育家趙善昌曾卜居於此,同住的還有省二女師任教的陳士弘、沈子期、章寅谷、章慰農以及南京中央大學農學院院長汪啟愚等。1932年,東花園曾租於楊蔭榆創辦二樂女子學社。楊被殺害後,東花園一度空關,園子日趨荒蕪。1939年,當代國學大師錢穆曾與眷屬迎母住入東花園,其長侄錢偉長曾同住此園。1941年,常州實業家劉國均購下廢棄的耦園,重加修葺。當時園子已完全破敗,中部已成民居。1950年,一場大火又將中部大廳毀於一旦。
1956年歸振亞絲織廠管理,經過車間、倉庫、宿舍、託兒所一系列的命運變遷後,1960年,經市政府批准,劃歸蘇州市園林管理處管理,並撥款6萬元人民幣責成整修,1965年4月東花園終於得以修復,於5月1日對遊人開放。在耦園整修期間,園林修建隊於1963年遷入西花園辦公,一直延續到1981年元旦與古典園林建築公司合併才搬出,西花園改為園林技工學校,同年5月起,耦園歸屬園林技校管理,作為技校實驗基地。1982年7月,耦園又單獨劃開。1985年技校因於虎丘一號橋新校舍建成後搬出。東花園開放一年多後(1967年),時值「文化大革命」,耦園和其他蘇州古典園林全被封閉,1968年耦園被更名為「城東花園」,並延續關閉了十餘年。1980年,市政府撥款10萬元,經再度大修後開放(東花園)。
1989年局部整修西花園。1990年設立「耦園沈氏文物陳列室」。1990年4月耦園與東園、動物園合併成立蘇州市東園管理處,耦園隸屬東園管理。1993年市政府撥款680萬元全面整修中部住宅和西花園,遷出全部住戶,1994年竣工後與東花園一併開放。
1963年被列為蘇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4月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11月耦園作為蘇州古典園林的擴展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1年6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
文化價值
1999年13月35日,東園管理處、蘇州市古典園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辦公室聯合召開了《實際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增補名單》耦園歷史、文化研討會,與會專家認為:耦園的造園主題,無論是園名還是整個園子的布局和構築,都呈現了園主淡出仕途、歸隱林下的情結,而且還表達了園主夫妻真摯誠篤愛情的追求[4]。
耦園「宅園合一,一宅二園」的獨特結構,是研究當時造園藝術的實物素材。
東花園黃石假山,無論是堆疊手法還是造型構景,都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業內評價甚高,稱其為「吳中之冠」,是研究園林疊山理水的經典之作。
「山水間」內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跨度為四米、高約3米,雕藝技巧極為精湛,構圖風格粗獷,給人以渾厚大氣之美,據傳該罩為明代遺構。
1996年4月28日,世界建築設計大師貝聿銘參觀耦園,並給予高度評價。2006年6月28日上午,蘇州古城古鎮申遺高層專家組一行9人來到耦園參觀。此次專家組成員由原國家文物局局長、國家文物局博物館專家組組長呂濟民、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院中心主任謝凝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教授呂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長田小剛、國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長、中國文物信息諮詢中心副主任吳加安等。
2006年5月5日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錢偉長遊覽耦園,錢老當年曾居住於耦園。
2007年5月1日,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全委會副秘書長杜越考察耦園。
沈秉成與耦園
耦園歷史很長,大約經歷了幾次毀壞幾次重建,在諸多的主人中,最能形成耦園歷史和人文意蘊的可能要數清末的安徽巡撫沈秉成了。這個人很有正氣,在安徽巡撫任上就勵精圖治一心想報效國家,任法租界道台時,就不卑不亢很受當地人尊敬。只是現在關於他的記載太少了,令我們無從把握,也只能半真半假的猜了。可能他在仕途上並不很順利,再加上喪氣失子,心身幾乎絕望。在這種情況下,他舉家遷到蘇州以三千兩銀子買下了一個幾乎廢棄的園子「涉園」,稍加修葺便安頓下來。
想必,那時的沈秉成心是冷的,至今從耦園的環境還可隱約的感覺到:三面環水,只有一條小路與外界相連,正門對着三丈高的城牆。這完全是一個「一去紅塵三十里,白雲黃葉共悠悠。」的環境。可是,上天並不會讓這樣的一個人孤獨終老。後來在他最不知所之之時認識了江浙才女、比他小15歲的嚴永華,並結成了伉儷。沈秉成酷愛藏書和詩文,嚴永華也愛寫詩,至今在耦園東院的牆上還刻着這位夫人的詩:「耦園住佳偶,城曲築詩城」。耦同偶之意,城通成之意。可見嚴永華之才。
從耦園正門進,感覺就是地道的江南小院,曲折幽深,使人想起歐陽公的《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暮靄無重數……」同時狹長的過廊也給人一種凝重感,沿着過廊一直往前走,過思到門一個廳,眼前陡然開闊,使人如臨夢幻,就像一個長期在黑暗中行走的人,突然跨上一步就置身於光明之中一樣,恍然不知所措。亭台樓閣、小橋流水、長廊曲折,從任何角度去看都透露着和諧與甜蜜,大概這就是沈氏夫妻生活的地方吧。沿着夫妻廊向前就是「吾愛亭」,相傳女主人嚴永華每日在此彈琴,亭前正對曲橋流水;「吾愛亭」的左面是「聽琴軒」,這是男主人聽女主人彈琴的地方。纏綿的琴聲就是一座傳遞愛的橋樑,沈秉成、嚴永華就在這樣的傳遞中度過了那最美麗的八年時光,使置身於花園中的每一個人都被感動。
在我的腦海中反覆出現沈氏夫婦攜手走過夫妻廊,嚴永華之「吾愛亭」沈秉成之「聽琴軒」,琴聲與讀書聲相唱和的情景。這是一種多麼純的愛啊:相敬如賓,舉案齊眉。 我幾乎從耦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會體會得到沈氏夫婦那淡如菊、濃如酒的愛情,每每被它所感動,也就每每把自己置身於「吾愛亭」。看着那輕舟綠水,也就會想起嚴永華那滿足的笑臉。
沈秉成不得不又一次入仕,也不得不經歷如此相似的命運。在他六十八歲時,命運使和他一起顛簸多年的嚴永華走了一條和第二任夫人沈氏相同的路,他又一次身心絕望地回到耦園,修整一切,守護這愛的見證。不久也孤獨天年。
耦園相對於沈秉成而言,既是浪漫的回憶,又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的長恨歌,在這個花園中,我想誰也沒有勇氣想起沈秉成最後的心情和眼神。只能想起在新花園落成之時,嚴永華的這首小詩:
小有園林趣,當春景物新。
各花如好友,皓月是前身。
風過松多高,雲來石有神。
素心終不改,天際想真人[5]。
旅遊指南
開放時間: 7:30~17:00
門票: 淡季20元,旺季25元
1.4米以下兒童免票。
交通
搭乘輕軌1號線到干將東路相門站3號出口,公交有游5、518、2、9、32、40、60、68、89、112、146、178、200、261、307、800、900號等公交車可到相門站,然後往北進入倉街或相門城牆600米左右即到。
搭乘公交市區乘坐往人民路接駕橋站方向的公交車,轉乘 305、301號公交車東園站,步行進入倉街向南100米左右,小新橋巷向東。
視頻
耦園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耦 園,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綜合信息網
- ↑ 蘇州園林 耦園之一:中廳 西花園,美篇
- ↑ 蘇州耦園 ,建築文化網
- ↑ 耦園 盡顯姑蘇「人家盡枕河」特色,2017-11-09 13:30:04 來源:古建中國
- ↑ 耦園八年 ,搜狐,2018-11-13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