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耶律楚材祠

來自 網絡網的圖片

耶律楚材祠,位於北京市昆明湖東岸,建於元代,現僅存墓穴及殿房三間。庭院中豎有一尊翁仲(石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耶律楚材祠 [1]

所屬年代 元代

簡介

耶律楚材祠位於北京市昆明湖東岸,建於元代,現僅存墓穴及殿房三間。庭院中豎有一尊翁仲(石

人)及清代乾隆御碑一座。耶律楚村 (1190一1244),為蒙古成吉思汗、窩闊台汗時大臣,元朝開國元勛,字晉卿,契丹族,遼皇族子孫。公元1244年死,按生前要求葬於瓮山泊畔。

耶律楚材墓

墓為北京西郊一帶的著名古蹟,元明以來,憑弔題詠,留下不少詩篇。墓前原有石翁仲,因夏夜流螢叢集眼部,被鄉人目為怪異,推入水中。後因造園,祠墓均被上山覆蓋。清乾隆帝建造清漪園時,在原地恢復調墓,立碑記其沿革,並褒彰耶律楚村功績。現存規模系光緒時(1875-1908)重修,饗堂、墓室一如舊制。

進頤和園東門,沿仁壽殿南側前行,在碧波蕩漾的昆明湖東岸,文昌閣以北,有一座大門西向的院落,這就是耶律楚材祠。這是一所雙層套院,院中三間北房是祠堂,室內有一個比真人還略顯高大的塑象,並置一張長條供桌。門前豎一通二米多高的石碑,碑上刻着乾隆皇帝的御製詩,和汪由敦題寫的墓碑記,旁邊還立着一個石翁仲。從這個松柏常青的庭院東側北行,便是又一層院落。三間北房裡堆起一座幾米高的土紅色巨冢,這就是耶律楚材及其續弦夫人蘇氏合葬的墳墓。

耶律楚材(1190-1244年),字晉卿,晚年號玉泉老人,佛號湛然居士。他是元代著名的大政治家,是精通儒學和佛經的學者。他雖然是契丹族人,卻是個生於北京、葬於北京的地地道道北京人。

耶律楚材簡介

家庭背景

耶律楚材是契丹族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的九世孫。公元426年,遼太祖阿保機滅渤海國,並取其松遼流域之舊疆建東丹國,以太子耶律突欲為其國主。突欲非常仰慕並大力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精通漢文,能詩擅畫,並且通曉音律、醫學等。他還在自己主政的東丹國,仿效實行漢族地區的封建制度。這位東丹國主的做法,得到阿保機的稱許,卻遭到守舊貴族的反對和攻擊。阿保機死後,突欲之兄德光繼位,與太后述律氏聯合起來,打敗了突欲。突欲在遼國沒有立足之地,便"載書浮海",南逃投奔中原。金滅遼後,突欲的後代移居中都燕京。突欲的七世孫耶律履,繼承其先祖之志,利用方便條件,繼續學習漢族文化。他不但通曉女真、契丹和漢族文字,而且"通六經百家之書",曾任金朝國史院編修,官至尚書右丞。耶律楚材就誕生在這樣一個深受漢族文化和儒家思想影響的封建士大夫家庭。

耶律楚材出生於金章宗昌明元年六月二十日(1190年7月24日)。當時他的父親已預感到金朝已衰弱腐敗,行將滅亡,十分感慨地對周圍的人說:"吾將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駒也,他日要成偉器,且當為異國用",因此取《左傳》"雖楚有材,晉實用之"之意,給他起名"楚材",字為"晉卿"。楚材3歲喪父,由母親楊氏負責教他學習,到17歲即能博覽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卜之學,"下筆為文,若宿構者"。按金朝制度,楚材為宰相的兒子,只要按例通過考試即可直接補為省掾官吏。考官詢問幾例有關疑獄的案件,楚材在17位同試者當中,對答得最為優秀,於是就授以省掾官職。後來他還當過"左右司員外郎"。蒙古軍隊攻占金中都後,楚材隱居於故邸苦讀佛經,研究"以儒治國,以佛治心"的哲理,又從一個方面豐富了他的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

忠臣謀士

成吉思汗進入中都之後,廣泛搜羅對鞏固統治有用的人才,當得知楚材足智多謀並有經邦治世的雄心壯志和深謀遠略之後,便下詔書讓他從軍參政。當時成吉思汗已帶兵到達外蒙古的魯倫河一帶。楚材從北京的玉泉山出發,經過數天的跋涉,終於趕到了成吉思汗的行在。成吉思汗見楚材"身長八尺,美髯宏聲",喜不自勝,便親切地用蒙古族語稱他為"吾圖撤合里",即長髯人、美髯公,而不直接稱呼他的姓名。後來,元太祖成吉思汗還指着楚材對其子元太宗窩闊台兄弟說:"此人,天賜我家。爾後軍國庶政,當悉委之。"從元太祖嘉定十一年(1218年)起,耶律楚材開始了他為蒙古族統治者服務的政治生涯。在風雲變幻的30年中,當了15年中書令(丞相),凡是國家大事,他都參與決策。耶律楚材對祖國歷史的貢獻,在於他向剛剛跨進封建門檻,以遊牧為業的蒙古統治者介紹了漢族地主階級的統治經驗,保護了中原的農業經濟和先進文化,維護了祖國統一,為元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基礎。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戎馬一生"未暇定製,州郡長吏,生殺任情,至拏人妻女,取財貨,兼土田。燕薊留後長官石抹鹹得卜尤貪暴,殺人盈市。"又因"時天下新定,未有號令。所在長吏,皆得自專生殺。百姓稍有忤意,則刀鋸隨之,至有全家被戮,襁褓不遺者。"耶律楚材聞之泣下,立請成吉思汗"禁州郡非奉璽書不得擅徵發,囚當大辟者必待報,違者罪死。於是貪暴之風稍戢。"成吉思汗死後,其次子窩闊台繼承汗位。此時,燕京的一些官僚富豪子弟及地痞鄉棍,殺人越貨,掠奪財物,一時間人心惶惶,社會動盪。拖雷派遣楚材及中使塔察兒前往治理。楚材經過詳細調查,得知為首的儘是當今官僚之紈絝子弟,就果決地將他們逮捕入獄。但是這些豪強之家暗中賄賂中使塔察兒,塔察兒想從緩處理。楚材向他申明利害,講清禍福,他只得同意將16名罪魁禍首公開問斬。這才使燕京的社會秩序安定下來。在太宗窩闊台率軍攻打汴梁(開封)時,攻城大將速不台派使者向太宗報告:因為敵人長期抵抗,造成了元軍很大傷亡,攻下汴梁後,應當將守城的140多萬軍民,全部殺掉。楚材聽說後立即趕到太宗面前,表示堅決反對,說:元軍風餐露宿苦戰幾十年,目的就是為了獲得土地和人民。如果只是得到了土地而沒有人民,那土地又有什麼用呢?太宗還是因為有"對頑固抵抗的守城軍民必須全部殺掉"的舊制而猶豫不決。楚材繼續說:"奇巧之工,厚藏之家,皆萃於此,若盡殺之,將無所獲。"太宗這才同意了楚材的意見,從而避免了一次屠城慘案。

傑出的政治代表

可以說,耶律楚材既是蒙古統治者的,又是中原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代表,他以鞏固蒙古大汗的統治和維護中原地主階級的經濟與文化為己任,以周孔之教為"濟世安民"的指導原則。在政治上,他主張中央集權,反對裂土分封。針對中原地區州縣長官兼領軍民錢穀的情況,他提出軍民分治的主張,使"縣吏專理民事,萬戶府總軍政,課稅使掌錢穀,各不相統攝"。這一原則雖然遭到種種干擾和阻撓,但他還是盡力使之貫徹下去。與此同時,他對經濟政策也進行了整頓。在1230年成立了十路課稅所後,中原地區開始向中央政權繳納賦稅,使得"倉廩府庫無斗粟尺帛"的窘迫狀況開始扭轉。8年以後,倉庫儲備已可支用10年。耶律楚材還是元代推行文治的先行者。他不斷採取強有力的行政措施,對保護經史典籍等歷史文化遺產,傳播中原文化,恢復科舉制度,介紹和推舉儒士文臣參與元代國家治理等方面,起到了存亡繼絕、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1227年他曾回燕京"搜索經籍",使兵燹之後,部分散失的文獻得以保存下來。並提出"創學校,設科舉,拔隱逸,訪遺老,舉賢良,求方正"等一整套積極措施。1236年,根據他的提議,在燕京設立了編修所,在平陽設立了經籍所,編輯印刷經史,使大量文獻得以保存下來,流傳於後世。在元軍南下伐金時,蒙古諸王將校往往把俘獲的民眾作為奴隸驅使,連一些讀書人也不能倖免。楚材一方面通過檢括戶口,藉口擴大國家財賦收入,將這些民戶重新籍入國家編民,使他們擺脫當奴隸的命運;另一方面還經常從俘虜中搜索儒士並予赦免。他又在1237年恢復科舉,以經義、詞賦、論三科取士,"儒人被俘為奴者,亦令就試,其主逆弗遣者死,得士凡四千三十人,免為奴者四之一",這就保護了大批地主階級知識分子。

後人評價

元乃馬真後三年(南宋淳佑四年)五月十四日(1224年6月20日),耶律楚材逝世於蒙古高原,享年55歲。當時元太宗窩闊台已去世,六皇后乃馬真稱制掌權。她遵照楚材遺願,將遺體運回燕京故里,安葬在他生前非常眷戀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濱,與其同年先已去世的夫人合葬,而且建廟立像,極為隆重。由於耶律楚材勇略過人,正直廉潔,政績昭著,在朝廷內外頗得人心,很多士大夫涕泣相吊,歌功頌德。燕京甚至停市致哀,停止娛樂數日。但是也有一班忌恨他的蒙古貴族發出譖言,說他"在相位日久,天下貢賦,半入其家"。乃馬真皇后派近臣麻里扎前去察看,只發現"琴阮十餘,及古今書畫、金石、遺文數千卷。"鐵的事實粉碎了譖言,對楚材的污衊不攻自破。元文宗至順元年,贈經國議制寅亮佐運功臣、太師、上柱國,追封廣寧王,諡文正。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