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耶拿橋

圖片來自馬蜂窩

耶拿橋(法語:Pont d'Iéna)是法國巴黎塞納河上的一座橋樑,連接左岸的埃菲爾鐵塔和右岸的夏樂宮

目錄

特色

從埃菲爾鐵塔下面穿過,前面就是塞納河,河上的橋是「耶拿橋」這也是有200年曆史的老橋了。 1805年,拿破崙在耶拿大敗普魯士。次年,拿破崙下旨建造這座橋,以紀念耶拿戰役的勝利。可是這橋從1807年到1814年搞了七年才完工。 這時候局勢已經變了, 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拿破崙慘敗,反法聯軍佔領巴黎。聯軍統帥之一普魯士將軍布魯喬曾經是耶拿戰役的親歷者,看著這橋有氣,下令炸毀剛建成的橋。 巴黎人想保住這橋呀。想了一個把這橋改名為「軍校橋」的主意,同時又邀請當時在巴黎的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主持這座橋的通車典禮。 結果普魯士的布魯喬將軍沒轍了。對俄國還是有顧及,這改的名字又沒問題。結果橋保存下來。等普魯士人走了以後,巴黎人又把名字改了回來。[1]

歷史

1807年,拿破崙一世華沙頒布帝國法令,修築通往軍事學院(École Militaire)的橋樑,以1806年獲勝的耶拿戰役命名,而不是先前考慮的名稱「戰神橋」(pont du Champ-de-Mars)或「軍事學院橋」(pont de l'École militaire)。


該橋設計為5拱,每個長28米,其建設費用在當時極為巨大,經費完全由國家支付,費時六年(1808年至1814年)。

橋樑兩旁原來裝飾有帝國鷹,1815年第一帝國倒台後帝國鷹改為皇家字母「 L 」,1852年,拿破崙三世成為第二帝國皇帝後,又改為新的帝國鷹。

1853年,在橋樑兩端四個塔的頂端安置四個雕塑:右岸是一個高盧戰士和一名古羅馬戰士;左岸是一個阿拉伯戰士和一名古希臘戰士。

19世紀下半葉,橋樑的承載能力不足開始成為突出問題。夏樂宮區、歐特伊和帕西的擴大使得交通日益繁忙,這個包括人行道寬度不超過14米的橋樑有必要加以擴建。

1937年,世界博覽會舉行前夕,法國政府決定決定實施該項目,因為結構已開始表現出一定的惡化跡象。

1975年,此橋被列入歷史遺址名單。

地理位置

耶拿橋,此橋是法國巴黎塞納河上的一座橋樑,連接左岸的艾菲爾鐵塔和右岸的夏樂宮。此橋是1807年,拿破崙頒布帝國法令,修築通的橋樑,以1806年獲勝的耶拿戰役命名,而不是先前考慮的名稱「戰神橋」。該橋設計為5拱,每個長28米,其建設費用在當時極為巨大,經費完全由國家支付。費時六年(1808年至1814年)。

1853年,在橋樑兩端四個塔的頂端安置四個雕塑:右岸是一個高盧戰士和一名古羅馬戰士;左岸是一個阿拉伯戰士和一名古希臘戰士。為了1937年的世界博覽會,進行了橋的擴建工程:寬度從19米增加到了35米。在橋的四個角上,仍然醒目地裝飾着於1848年至1853年雕刻的戰士雕像。

走過耶拿橋,就是夏樂宮,它也位於塞納河邊,艾菲爾鐵塔的北面。夏洛宮建築象是張開雙臂準備擁抱鐵娘子(艾菲爾鐵塔)的弧形宮殿,是1937年舉辦第六屆巴黎世博會興建的新展館。[2]

參考文獻

  1. 耶拿橋,馬蜂窩,2020-08-09
  2. [http://slq651.blog.sohu.com/300209493.html 歐洲掠影(58)巴黎. 耶拿橋. 夏樂宮 ],搜狐,2014-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