恥
恥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羞恥,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心理。在人們認同於某種道德的前提下,一旦發現自身的言行背離了道德的規範,就會自覺地產生愧疚、自責的心理,這即是所謂的「恥」。儒家將這種道德心理的建立,視為人倫教化的重要目標。儒家不只要求人們遵守外在的道德規範,還要求人們對於道德行為有着發自於內的認同,通過羞恥之心實現自我的道德約束。「恥」後來也用作對不道德言行的一種評價,即「可恥」。
引例1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論語•子路》) (子貢請教:「如何做才可以稱為士?」孔子說:「對自己的言行保持羞恥之心,出使四方諸侯,不辱沒君主賦予的使命,就可以稱為士了。」)
引例2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孔子說:「用政令加以引導,用刑罰加以規範,民眾能免於罪過,但沒有羞恥之心。用道德加以引導,用禮義加以規範,民眾有羞恥之心,且能夠自覺合於規範。」)
參考文獻
- ↑ 中文為何越來越受歡迎?,搜狐,2021-12-30
- ↑ 中國能屹立幾千年不倒的精髓是什麼?漢文化的誕生和傳承是關鍵,搜狐,202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