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聊齋志異·夢別

聊齋志異·夢別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王春季先生之祖[1],與先叔祖玉田公交最善[2]。一夜,夢公至其家, 黯然相語。問:「何來?」曰:「仆將長往[3],故與君別耳。」問:「何之?」 曰:「遠矣。」遂出。送至谷中,見石壁有裂罅[4],便拱手作別,以背向罅, 逡巡倒行而入;呼之不應,因而驚寤。及明,以告太公敬一[5],且使備具[6],曰:「玉田公捐舍矣[7]!」太公請先探之,信,而後之。不聽,竟以素服往[8]。至門,則提掛矣[9]。嗚呼!古人於友,其死生相信如此;喪輿待巨卿 而行[10],豈妄哉!

翻譯

李王春先生的祖父,與我已故的叔祖玉田公,交情最好。一天夜裡,李的祖父夢見玉田公到他家裡,神色淒傷地和他說話。李祖問:「你來有什麼事嗎?」他回答說:「我要出遠門,特來向你告別。」又問:「到哪裡去?」回答說:「很遠啊。」說完轉身走了。李祖把他送到山谷中,見石壁有條裂縫,玉田公便拱手告別,然後背對石縫慢慢倒退着隱入石縫中,喊他也不應聲。李祖一下從夢中驚醒了,挨到天亮,將夢中的事告訴了太公敬一,並讓家人準備好弔喪的物品,說:「玉田公已經去世了。」太公叫派人先探聽一下,如果是真的,再去弔唁。李祖不聽,竟換上素服去了。到了玉田公的門前,果然見門上已掛着白幡了。

唉!古人對朋友,連生死都深信不疑;古人張元伯的靈車要等范巨卿來到,才肯前行,豈是荒誕之談?

注釋

[1]王春李先生:李憲,字王春(縣誌作玉春),山東淄川人,作者摯友 李堯臣(字希梅)之父。明崇禎九年(1636 年)舉人,清順治三年(1646 年)進士。任浙江孝豐縣(令屬安吉縣)知縣,卒於官。有著作多種,未刊。 傳見乾隆《淄川縣誌》六《續文學》。其詛,名字事跡未詳。 [2]先叔祖玉田公:蒲生汶,字澄甫,作者叔祖。明萬曆十三年(1585) 舉人,二十年(1592)進士。官直隸省玉田縣知縣。見《淄川縣誌》。 [3]長往:出遠門,暗喻永逝。 [4]裂罅(xià下):裂縫。罅,縫隙。 [5]太公敬一:李思豫,字敬一,李憲的父親。傳見《淄川縣誌》六《續 義厚》。 [6]具:喪用品。 [7]捐舍:捐棄宅舍;去世的諱稱。《戰國策•趙策》:「奉陽君妒,大 王不得任事,??今奉陽君捐館舍,大王乃今然後得與士民相親。」鮑彪註:「禮,婦人死曰捐館舍,蓋亦通稱。」 [8]素服:喪穿的白衣。 [9]提:門。喪家門口所掛的緣有垂幅的紙。 [10]喪輿待巨卿而行:《後漢書•獨行•範式傳》:範式,字巨卿,與 汝南張劭為友。張死後,範式夢其來告喪期,並囑臨葬。范乃素車白馬千里 往。范未至,柩至擴而不肯進;范至,叩棺致唁,「執紼而引,柩於是乃前。」 遂如期成葬。[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