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龍
聊齋志異·龍出自《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藝術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1]
目錄
原文
北直界有墮龍入村。其行重拙,入某紳家。其戶僅可容軀,塞而入。家人盡奔。登樓譁噪,銃炮轟然(1)。龍乃出。門外停貯潦水(2),淺不盈尺。龍入,轉側其中,身盡泥塗;極力騰躍,尺余輒墮。泥蟠三日,蠅集鱗甲。忽大雨,乃霹靂拏空而去(3)。
房生與友人登牛山,入寺游矚。忽椽間一黃磚墮,上盤一小蛇,細裁如蚓(4)。忽旋一周,如指;又一周,已如帶。共驚,知為龍,群趨而下。方至山半,聞寺中霹靂一聲,震動山谷(5)。天上黑雲如蓋,一巨龍夭矯其中(6),移時而沒。
章丘小相公莊,有民婦適野,值大風,塵沙撲面。覺一目眯,如含麥芒,揉之吹之,迄不愈。啟瞼而審視之,睛固無恙,但有赤線蜿蜒於肉分。或曰:「此蟄龍也。」婦憂懼待死。積三月余,天暴雨,忽巨霆一聲,裂眥而去。婦無少損。
袁宣四言(7):「在蘇州,值陰晦,霹靂大作。眾見龍垂雲際,鱗甲張動,爪中摶一人頭,鬚眉畢見;移時,入雲而沒。亦未聞有失其頭者。」
翻譯
河北省界有條龍墜落到村里,龍笨重遲緩地爬進一紳士家中,門口剛能容過它的身軀。龍擠塞進去,家裡的人都嚇跑了,登到樓上大聲亂叫,轟轟隆隆地放着火槍土炮,龍才從他家裡爬出去。門外積存着一窪泥水,水淺得不到一尺。龍爬進去,在水裡翻滾,渾身塗滿了泥污,用盡力氣騰躍,只有一尺多就墜落下來。龍在泥水中盤曲了三天,蒼蠅爬滿了它的鱗甲。忽然下起大雨,龍才隨着一聲霹靂凌空而去。
房生同朋友一塊登牛山,進入一座寺廟遊覽,忽然椽闖落下一塊黃磚,上面盤着一條小蛇,像蚯蚓那樣細小。蛇忽然旋轉了一周,變得同指頭一樣粗;又轉一周,已經同帶子一樣了。人們都很驚訝,知道是龍,忙一塊跑下山。剛走到半山腰,聽到寺廟中一聲霹靂,震動山谷,天上的黑雲像一頂蓋子,一條大龍在雲中矯健地翻騰着,一會兒就不見了。
章丘縣的小相公莊,有一個農婦到田野去,遇到大風,風沙撲面,覺得一隻眼被眯了,像是有根麥芒。又揉又吹,眼始終不好。翻開眼皮仔細看看,眼睛倒沒有毛病,只在肉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紅線,有人說:「這是一條蟄居的龍。」農婦聽說憂愁害怕得要死。過了有三個多月,天忽然下起暴雨,忽然一聲霹靂,蟄龍掙開眼皮飛走了,農婦沒受一點傷。
袁宣四說:「在蘇州時,一天正遇陰雨天氣。忽然霹靂大作,眾人看見一條龍從雲間垂下,鱗甲張動着,龍爪上抓着一個人頭,眉毛鬍鬚看得清清楚楚,不一會兒穿入雲端不見了,也沒聽說有誰掉了頭的。」
注釋
(1)銃(chòng沖)炮:火槍、土炮。 (2)潦(lǎo老)水:停而不流的積水。 (3)拏空:猶凌空。拏,同「拿」。李賀《致酒行》:「少年心事當拏雲。」 (4)裁:通「纔」,才。 (5)震動山谷:此據山東省博物館本,原無此四字。 (6)夭矯:屈伸自如。 (7)袁宣四:名藩,字松藩,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康熙二年(1663)舉人,揀選知縣,有文名。康熙二十六年(1687)參加重修《淄川縣誌》。[2]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出身於一個逐漸敗落的地主家庭,書香世家,但功名不顯。父蒲棄學經商,然廣讀經史,學識淵博。 蒲松齡19歲時,以縣、府、道三個第一考取秀才,頗有文名,但以後屢試不中。20歲時,與同鄉學友王鹿瞻、李希梅、張篤慶等人結「郢中詩社」。後家貧,應邀到李希梅家讀書。31~32歲時,應同邑進士新任寶應知縣、好友孫蕙邀請,到江蘇揚州府寶應縣做幕賓。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離鄉南遊,對其創作具有重要意義。南方的自然山水、風俗民情、官場的腐敗、人民的痛苦,他都深有體驗。還結交了一些南方下層歌女。北歸後,以到縉紳家設館為生,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71歲撤帳歸家,過了一段飲酒作詩、閒暇自娛的生活。一生熱衷科舉,卻不得志,72歲時才補了一個歲貢生,因此對科舉制度的不合理深有體驗。 加之自幼喜歡民間文學,廣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聞異事,吸取創作營養,熔鑄進自己的生活體驗,創作出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現實生活,寄託了作者的理想。除《聊齋志異》外,還有文集4卷,詩集6卷;雜著《省身語錄》、《懷刑錄》等多種;戲曲3種,通俗俚曲14種。今人搜集編定為《蒲松齡集》。[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