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外肌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肋间外肌
- 外文名:intercostales extereni
- 范围后方始于:肋间节
- 作用:构成主要的呼吸肌
概述
肋间外肌受肋间神经支配。
系胸固有肌之一。位于肋间隙中。此肌起自肋骨的下缘,纤维斜向前下方,止于下1肋骨的上缘,在肋软骨部,肋间外肌移行为肋间外韧带。此肌参加构成胸壁。受肋间神经(胸1~11)支配。
肋间外肌(intercostales extereni)其范围后方始于肋间节,前方近肋软骨处延为腱性的膜,称肋间外膜直至胸骨侧缘,此肌起自上位肋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的下缘,肌纤维斜向前下,止于下位肋的上缘。
肋间外肌和膈肌构成主要的呼吸肌,在呼吸时发挥重要作用。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体积增大,内压减小,从而完成吸气;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体积减小,内压增大,从而完成呼气。
解剖特点
1.上呼吸道:婴幼儿鼻腔比成人短,无鼻毛,后鼻道狭窄,粘膜柔嫩,血管丰富,易于感染,发炎时后鼻腔易堵塞而发生呼吸与吮奶困难。鼻窦粘膜与鼻腔粘膜相连续、鼻窦口相对较大,故急性鼻炎常累及鼻窦。婴儿出生后6个月便可患急性鼻窦炎,以上颌窦与筛窦最易感染。咽鼓管较宽、直、短,呈水平位,故鼻咽炎时易致中耳炎。咽部亦较狭窄而垂直。
咽扁桃体6个月内已发育,腭扁桃体至1岁末逐渐增大,4~10岁发育达高峰,青春期逐渐退化,故扁桃体炎常见于年长儿,婴儿则较少见。小儿喉部呈漏斗形,喉腔较窄,声门裂相对狭窄,软骨柔软,粘膜柔嫩而富有血管及淋巴组织,故轻微炎症即可引起声嘶和呼吸困难。
2.下呼吸道: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狭小,软骨柔软,缺乏弹力组织,支撑作用不力,粘膜血管丰富,纤毛运动较差,清除能力薄弱,易因感染而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加,导致呼吸道阻塞。左支气管细长、位置弯斜,右支气管粗短,为气管直接延伸,导师物易坠入右支气管内。小儿肺的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毛细血管与淋巴组织间隙较成人为宽,间质发育旺盛,肺泡数量较少,造成肺的含血量丰富而含气量相对较少,故易于感染,并易引起间质性炎症、肺气肿或肺不张等。
3.胸廓:婴幼儿胸廓短、呈桶状;肋骨呈水平位,膈肌位置较高,使心脏呈横位;胸腔较小而肺相对较大;呼吸肌不发达,呼吸时胸廓活动范围小,肺不能充分地扩张,通气和换气,易因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出现青紫。小儿纵隔相对较大,占胸腔的体积极较大;纵隔周围组织松软、富于弹力,故在胸腔积液或气胸时易致纵隔移位。
局部解剖
吸气肌:inspiratory muscles
能扩张胸腔,使肺膨大并吸入空气的肌肉。主要的吸气肌是膈肌和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斜角肌以及前锯肌被认为是辅助呼吸肌
呼气肌: espiratory mus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