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肘關節(elbow joint)由肱骨下端和尺骨、橈骨上端構成,包括三個關節,即肱尺關節、肱橈關節和橈尺近側關節。可做前屈、後伸運動,也參與前臂的旋前和旋後運動。[1]

目錄

關節的結構

關節是骨與骨之間的間接連結構成的。包括主要結構和輔助結構。

主要結構

  1. 關節面:骨與骨相關節的骨面。
  2. 關節軟骨:覆於關節面上的一薄層軟骨,有減少摩擦、緩衝震盪和衝擊的作用。
  3. 關節囊:附於關節面的周緣及其附近的骨面上,為一結締組織膜囊,密封關節腔。
  4. 關節腔:為關節囊和關節面圍成的窄隙,內有少量滑液,呈負壓狀態,以增強關節的穩固性。

輔助結構

  1. 滑膜皺襞:為關節囊滑膜層向關節腔內突出而成,襞內含脂肪組織,有充填關節腔和播散滑液的作用。
  2. 滑液囊:為關節囊滑膜層穿破纖維層向外突出的囊狀膨出,多位於肌腱的下方,有減少肌腱與骨摩擦的作用。
  3. 韌帶: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具有加強骨間的連接和防止過度運動的作用。分為囊內韌帶和囊外韌帶兩種。
  4. 關節盂緣:是附在關節窩周圍的環形纖維軟骨,可加深關節窩的深度。
  5. 關節內軟骨:是關節腔內的纖維軟骨板,具有調整關節面、緩衝震盪和衝擊的作用。依形態分為圓形的關節盤和半月形的半月板。

肘關節的組成

肘關節是由三個關節共同包裹在一個關節囊內組成的復關節。

肱尺關節

由肱骨滑車與尺骨半月切跡構成,屬於蝸狀關節,是肘關節的主體部分。

肱橈關節

由肱骨小頭與橈骨小頭凹構成,屬球窩關節

橈尺近側關節

由橈骨頭環狀關節面與尺骨的橈骨切跡構成,屬車軸關節。

關節囊

關節囊附着於各關節面附近的骨面上,肱骨內、外上髁均位於囊外。關節囊前後鬆弛薄弱,兩側緊張增厚形成側副韌帶。尺側副韌帶呈三角形,起自肱骨內上髁,呈放射狀止於尺骨半月切跡的邊緣,有防止肘關節側屈的作用。橈側副韌帶也呈三角形,附於肱骨外上髁與橈骨環狀韌帶之間。此外,在橈骨頭周圍有橈骨環狀韌帶,附着於尺骨的橈骨切跡的前後緣,此韌帶同切跡一起形成一個漏斗形的骨纖維環,包繞橈骨頭,可以防止橈骨小頭脫出。4歲以下的幼兒,橈骨頭髮育不全,且環狀韌帶較鬆弛,故當肘關節伸直位牽拉前臂時,易發生橈骨頭半脫位。[2]

肘關節韌帶

橈側副韌帶

位於囊的橈側,由肱骨外上髁向下擴展,分為三束。前束在前方加強環狀韌帶的前部;中束在後方加強環狀韌帶後部;後束止於尺骨上端的鷹嘴窩,加強關節囊。[3]

尺側副韌帶

位於囊的尺側,由肱骨內上髁向下呈扇形擴展,分為三束。前束止於冠狀突內側緣,伸肘時緊張;中束止於冠狀突與鷹嘴見骨嵴;後束止於鷹嘴內側,較薄弱,屈肘時緊張。

橈骨環狀韌帶

位於橈骨環狀關節面的周圍,兩端附着於尺骨橈切跡的前、後緣,與尺骨橈切跡共同構成一個上口大、下口小的骨纖維環來容納橈骨頭,防止橈骨頭脫出。

肘關節的特徵

當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內、外上髁與尺骨鷹咀尖恰位於一條直線上,屈肘時則形成以鷹嘴尖為頂角的等腰三角形,臨床上常以此鑑別肘關節脫位或肱骨髁上骨折。肘關節在伸直的情況下,若受暴力如跌倒時一側手掌着地,使肱骨下端向前移位、尺骨鷹嘴則向後移,形成肘關節後脫位。當肘關節伸直,前臂處於旋後位時,臂與前臂並不在一條直線上,前臂的遠側端偏向外側,二者之間形成一向外開放的鈍角,稱為提攜角,大小165-170°,小於165°為肘外翻,170°-180°為直肘,大於180°為肘內翻。[4]

肘關節的運動

肘關節的肱尺關節可沿略斜的額狀軸作屈伸運動;橈尺近側關節與橈尺遠側關節是必須同時運動的聯合關節,司前臂的旋轉運動;肱橈關節雖屬球窩關節,但只能配合上述兩關節的活動,即與肱尺關節一起,共同進行屈伸運動,配合橈尺近側關節進行垂直軸的旋轉運動,但卻失去矢狀軸的內收、外展運動的能力。

視頻

如何解決腕關節疼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