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蛔虫症
肠蛔虫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病人大都有肠蛔虫症。常突然起病,病人上腹剑突下(约通常说的心口窝处)常有钻顶样剧烈疼痛,并且右肩及右背部亦同时发生疼痛。疼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安,常伏在床上打滚喊叫,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1]
目录
疾病科室
感染科
疾病治疗
- 解热镇痛;
- 杜冷丁;
- 镇静剂;
- 驱虫剂。左旋咪唑片是驱蛔虫的首选药物;
- 抗菌素;
- 经(内科)保守治疗7天以上无缓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复发作,出现皮肤粘膜发黄及能触及肿大的胆囊,而又找不出其它原因者,可考虑送医院行外科手术(胆管探查术)治疗。
疾病预防
-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 肠道有蛔虫的病人,在进行驱虫治疗时,用药剂量要足,否则因蛔虫轻度中毒而运动活跃,到处乱窜,极有可能钻入胆道而发生胆道蛔虫症。
疾病描述
蛔虫病是由似蚯蚓蛔线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传染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除肠蛔虫症状外,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体征
肠蛔虫症:蛔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和回肠,大多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腹痛与期周压痛。有时呈绞痛。个别严重感染者出现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部分患者以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而就诊。
疾病病因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如蠕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及农村发病率尤高。根据WHO专家委员会对蛔虫流行区的分级,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属重度流行区(感染率超过60%)和中度流行区(干率为20%-60%)。
- 传染源:人是蛔虫的惟一终宿主,蛔虫病人是惟一传染源。
- 传播途径:感染期虫卵经口进入人体,污染的图上、蔬菜、瓜果等是主要媒介。
- 易感人群: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在地上爬行、吸吮手指,故易感染。3-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施肥的农村地区,人口感染率可50% 以上。感染率无性别差异。有生食蔬菜习惯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发为主,但有时可发生集体性感染。
病理生理
蛔虫病的临床表现与蛔虫发育史中不同阶段(幼虫和成虫)恩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 寄生于空肠与会场上段,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引起部分性肠梗阻。蛔虫有钻孔习性,引起异味性损害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胰管蛔虫症及阑尾蛔虫症。部分胆石症患者结石核心见虫卵与蛔虫碎片,可能与胆石成因有关。
诊断检查
实验室检查
- 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用改良加藤法。该法虫卵检出率较高。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味蛔虫症的诊断。
- 血常规: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味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血液白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出现乏力、咳嗽或哮喘样发作,肺部炎症进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厌食、腹痛、体重下 降等,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胃肠钡餐透视发现蛔虫阴影,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均可明确蛔虫病的诊断。 在出现绞痛、胆管炎、胰腺炎时应豪华蛔虫异位症的可能性,并通过B超、逆行胰胆管造影进行诊断。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腹部的条索状肿块,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2]
治疗方案
蛔虫病治疗可为驱蛔虫治疗及并发症处理,但最根本的是驱虫治疗。
- 驱虫治疗:苯咪唑类药物是广谱、高效、低毒的抗虫药物,应用最广的有甲苯咪唑和阿苯达唑。甲苯咪唑,200mg/次,1-2次/d,共1-2d。阿苯达唑,400mg,顿服,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对严重感染者往往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治疗中偶可出现蛔虫躁动现象,有可能发生胆道蛔虫症。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每日口服100ug/kg,连服2d,治愈率接近100%。
- 异位蛔虫症及病愈症治疗:
- 胆道蛔虫主要采用内科治疗,应予镇静、解痉止痛、控制合并感染。内科治疗无效者则需手术治疗;
- 阑尾蛔虫病应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 蛔虫性肠梗阻应服用适量豆油或花生油,可使蛔虫团松解,再给予驱虫治疗。上述治疗措施无效时,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疾病预防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尤其是应在儿童、托幼机构、学校中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吃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在学校,托儿所进行普查普治。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有利于本病的控制。[3]
安全提示
家庭护理
- 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发作和并发胆道感染时应绝对卧床休息。
- 精神护理,病人首次发作有恐惧心理,家人应积极关心和体贴病人,并解释病情,使其解除顾虑。
- 周围环境应安静,以使病人得到更好地休息,以恢复由于发作时大量消耗的体力。
- 当病人发生呕吐时,家人应及时清除病人口腔内的呕吐物,并漱口,以防口腔感染。
- 病人疼痛加重时,可配合药物局部应用热水袋进行热敷,以减轻疼痛。
注意事项
- 在发作时,病人因疼痛使用止痛剂如杜冷丁药物时,一日应不超过2-3次,以防久用成瘾。
- 并发胆道感染应用抗菌素四环素过程中,注意用药时间不宜过长,尤其小儿患者,因四环素能引起牙釉质发育不全,牙齿发黄,骨生长缓慢等。
- 在应用中药苦楝皮糖浆进行治疗时,应严格控制用量以防中毒,其次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病人及体质较弱者忌用。
- 经(内科)保守治疗7天以上无缓解,甚至反而加重者,或反复发作,出现皮肤粘膜发黄及能触及肿大的胆囊,可考虑送医院行外科手术(胆管探查术)。
预防常识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