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
肩關節由肱骨頭與肩胛骨的關節盂構成,是典型的球窩關節。關節盂小而淺,邊緣附有盂唇;關節囊薄而鬆弛,囊內有肱二頭肌長頭腱通過;關節囊外有喙肱韌帶、喙肩韌帶及肌腱加強其穩固性,唯有囊下部無韌帶和肌加強,最為薄弱,故肩關節脫位時,肱骨頭常從下部脫出,脫向前下方。關節面大小相差較大,關節囊薄弱鬆弛,連接它約有三條韌帶和肌腱,三角肌包裹在肩峰的三面。[1]
目錄
簡介
肩關節shoulder joint由肩胛骨的關節盂和肱骨頭構成,屬球窩關節。關節盂周緣有纖維軟骨環構成的盂緣附着,加深了關節窩。肱骨頭的關節面較大,關節盂的面積僅為關節頭的1/3或1/4,因此,肱骨頭的運動幅度較大。關節囊薄而鬆弛,下壁尤甚,附着於關節盂的周緣,上方將盂上結節包於囊內,下方附着於肱骨的解剖頸。關節囊的滑膜層包被肱二頭肌長頭腱,並隨同該肌腱一起突出於纖維層外,位於結節間溝內,形成肱二頭肌長
頭腱腱鞘。肩關節周圍的韌帶少且弱,在肩關節的上方,有喙肱韌帶連結於喙突與肱骨頭大結節之間。盂肱韌帶自關節盂周緣連結於肱骨小結節及解剖頸的下分。
肩關節為全身最靈活的球窩關節,可作屈,伸、收、展、旋轉及環轉運動。加以關節頭與關節窩的面積差度大,關節囊薄而鬆弛等結構特徵,反映了它具有靈活性運動的機能。肩關節周圍有大量肌肉通過。這些肌肉對維護肩關節的穩固性有重要意義,但關節的前下方肌肉較少,關節囊又最鬆弛,所以是關節穩固性最差的薄弱點。當上肢處於外展、外旋位向後跌倒時,手掌或肘部着地,易發生肩關節的前脫位。[2]
肩關節解剖
肩關節是由六個關節組成,分為肩肱關節、盂肱關節、肩鎖關節、胸鎖關節、喙鎖關節、肩胛胸壁間關節。因為肱骨頭較大,呈球形,關節盂淺而小,
僅包繞肱骨頭的1/3,關節囊薄而鬆弛,所以肩關節是人體運動範圍最大而又最靈活的關節,它可做前屈、後伸、內收、外展、內旋、外旋以及環轉等運動。但肩關節的這個結構上的特點雖然保證了它的靈活性,但它的牢固穩定性都較其他關節為差,是全身大關節中結構最不穩固的關節。最常見的是向肩關節的前下脫位,因為肩關節的上方有肩峰、喙突及連於其間的喙肩韌帶,可以防止肱骨頭向上脫位。肩關節的前、後、上部都有肌肉、肌腱與關節囊纖維層癒合,增強了其牢固性。而只有關節囊的前下部沒有肌肉、肌腱的增強,這是肩關節的一個薄弱區。因此當上肢外展時,在外力作用下或跌倒時,如上肢外展外旋後伸着地,肱骨頭可衝破關節囊前下方的薄弱區,移出到肩胛骨的前方,造成肩關節前脫位。這時患肩塌陷,失去圓形隆起的輪廓,形成所謂的"方肩"。[3]
肩關節的運動
肩關節的運動時各關節間的協調運動,肩肱關節運動時肩胸連接處隨之運動,此協調運動稱為肩肱節律性,肩關節外展至30°或前屈至60°,肩胛骨是不旋轉的,稱為靜止期,在此以後肩胛骨開始旋轉,每外展15°肩關節轉10°肩胛骨轉5°,兩者比例為2:1,當外展至90°以上時,每外展15°肩關節轉5°肩胛骨轉10°,兩者比例為1:2.
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在正常情況下為:前屈上舉150°-170°、後伸40°-45°、外展上舉160°-180°、內收20°-40°、水平位外旋60°-80°(或貼壁45°)、水平位內旋70°-90°(或貼壁70°)、水平屈曲135°、水平伸展30°,加之肩關節的活動是以胸鎖關節為支點,以鎖骨為槓桿,因此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又可因"肩胸關節"的活動而增加。肩關節的這些特點就決定了肩部易發生如上所述的疾患。
參與肩關節運動的肌肉主要為肩部肌肉,而且肩關節運動需在上臂肌肉協助下共同進行。肩關節的運動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其一是要有良好的肩胛部肌肉使肩部保持相當的穩定,其二是肱骨頭和關節盂之間須保持密切相接(這主要是由肩袖來完成)。因此,參與肩關節運動的骨骼肌並不單純地只供給關節動力,在穩定肩關節方面也起很大的作用。[4]
肩關節屬於球窩關節,能作多軸性靈活運動,同下肢髖關節比較,肩關節的運動幅度較大,但穩固性差。肩關節可以完成七種動作:屈、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環轉。
- 屈:從肩關節冠狀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屈肩關節的作用。重要的肌肉有喙肱肌、三角肌前部纖維、胸大肌鎖骨部和肱二頭肌短頭。前屈的運動範圍約70°。
- 伸:從肩關節冠狀軸後方跨過的肌肉具有伸的作用。主要的肌肉有背闊肌、三角肌後部纖維和肱三頭肌長頭。後伸時,由於受到關節囊前臂及肱骨頭與喙突相接觸的限制,故運動範圍小於屈的範圍,約為60°。
- 內收:從貫肱骨頭的矢狀軸下方跨過的肌肉能使肩關節內收,主要的肌肉有胸大肌、背闊肌和肩胛下肌。內收時,由於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上方而受到軀幹的阻礙,其運動範圍很小,約為20°。
- 外展:從矢狀軸上方跨過的肌肉,可使肩關節外展,主要的外展肌有三角肌(中部纖維)和岡上肌,當肩關節旋外時,肱二頭肌長頭也參與外展。肩關節外展時肱骨頭滑向關節窩的下方,所以運動範圍較大,約90°。
- 旋內:沿貫穿於肱骨頭中心與肱骨小頭中心之間的垂直軸,上臂可作旋內和旋外運動。凡由內(起點)向外(止點)從垂直軸前方跨過的肌肉具有旋內作用。旋內的肌肉有背闊肌、胸大肌、肩胛下肌和三角肌前部纖維。旋內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後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前方轉動。
- 旋外:從垂直軸後方跨過的肌肉有旋外作用。旋外的肌肉有岡下肌和小圓肌。旋外時,肱骨頭在關節盂內向前滑動,肱骨大結節和肱骨體向後方轉動。當上肢垂直時,旋轉運動的範圍最大,可達120°。
- 環轉:三角肌(三個束)、胸大肌、斜方肌、菱形肌、前鋸肌、背闊肌、大圓肌、小圓肌。
肩周炎
主要症狀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本病的好發年齡在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多見於體力勞動者和目前的白領人群。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
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治療措施
肩周炎起病緩慢,無明顯誘因,疼痛可為鈍痛、刀割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疼痛常放射至頸、背、前臂及手部,廣泛性疼痛而無局限性壓痛。因肩周圍軟組織廣泛性粘連而使關節活動受限,以外展、外旋、內旋障礙最明顯,如不能梳頭、洗臉、穿脫衣服,患側手不能摸背等。
肩周炎是慢性病能逐漸好轉而痊癒,治療是以止痛、功能鍛煉,促進關節功能恢復為原則,可以用理療、熱敷、按摩或推拿,幫助止痛,促進肩關節活動範圍增加。在壓痛部,可用醋酸強的松龍作局部封閉,每次劑量;醋酸強的松龍25mg+0.5%普魯卡因4~5ml,每周1次,共3~4次。要注意嚴格無菌操作。在短期內,儘量不要與水接觸,不能洗冷水澡,在能忍受疼痛範圍內進行肩關節運動,運動應以自動為主,輔以被動。功能鍛煉常藉助康復鍛煉器材。目的都是為了增加頸肩臂膀肌肉和骨骼的協調性運動。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