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腎功能衰竭是一種慢性腎病,由於腎臟這種器官即使變得更糟,也沒有主觀症狀,早期發現慢性腎病是一個重要的腎衰竭預防方法。定期體檢對於發現任何異常情況至關重要。大多數腎功能衰竭可以通過尿檢或血液檢查早期發現。腎功能衰竭是腎臟不能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即為腎功能衰竭。部分腎功能衰竭可尿量正常,但是因為排出的尿為無效尿,不能將體內的毒素排出體外。查血常規或者血生化提示體內毒素明顯高於正常,血尿素氮、肌酐是腎功能衰竭的直接指標。腎臟有強大的代償功能。正常人可以捐獻一個腎給患病的腎功能衰竭患者。腎功能衰竭患者接受一個腎臟也可以完全恢復正常,一旦出現肌酐高,說明兩個腎臟的70%已經受損,即患者已經到達失代償期,可以出現明顯的臨床。出現腎功能衰竭,需要積極的腎臟替代治療,如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血液濾過及腎移植治療。[1]

只要是損害兩個腎臟的疾病,都可能會導致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發病。需要透析治療的腎病患者,從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硬化和多囊腎病開始依次降低。特別是隨着近年來社會的老齡化,糖尿病腎病和高血壓引起的腎源性硬化症正在增加。除此之外,治療慢性腎病的原發病也非常重要,如糖尿病、高血壓。腎功能可以暫時改善,但基本上認為失去的腎功能一旦惡化到一定水平就沒有希望恢復。因此,治療的目標是儘可能地減緩腎衰竭的進展,並儘可能少地延遲向透析治療的轉變。

腎衰竭是各種慢性腎臟疾病發展到後期,引起的腎功能部分或者全部喪失的一種病理狀態。腎衰竭可分為急性腎衰竭及慢性腎衰竭,急性腎衰竭的病情進展快速,通常是因腎臟血流供應不足、腎臟因某種因素阻塞造成功能受損或是受到毒物的傷害,引起急性腎衰竭的產生。而慢性腎衰竭主要原因為長期的腎臟病變,隨着時間及疾病的進行,腎臟的功能逐漸下降,造成腎衰竭的發生。我國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分期方法,可以追溯到1992年黃山會議座談會紀要,當時將慢性腎功能衰竭分為4個階段,我們現在一直沿用這種分期方法。第一階段,腎功能代償期,化驗血肌酐在133-177μmol/L之間。第二階段,腎功能失代償期,化驗血肌酐在186-442μmol/L之間。第三階段,腎功能衰竭期,也就是尿毒症前期,化驗血肌酐是在451-707μmol/L之間。第四階段,尿毒症期,化驗血肌酐≥707μmol/L。 [2]

目錄

腎功能衰竭怎麼治療?

治療:早期診斷、及時干預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腎損傷、促進腎功能恢復,還要儘早識別並糾正可逆病因、維持內環境穩定、營養支持、防治併發症及腎臟替代治療等。同時還可以喝一些中醫上的湯藥進行治療,可以治療食少納呆、大便不實、腰膝酸軟等症狀。什麼叫腎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是一種腎臟功能降低且不能正常工作的疾病。慢性腎功能衰竭會導致腎功能在幾個月到幾十年內逐漸下降,並且在正常條件下腎的過濾能力小於30%,因此不能維持身體的正常代謝運作。隨着慢性腎臟疾病的發展,並且在嚴重腎功能不全的情況下,慢性腎衰竭經常發展為終末期腎功能衰竭,也就是腎過濾能力低於15%,對患者生命構成危險。最後,慢性腎衰竭患者只能依靠透析和腎移植治療。

1、血液透析:血液透析首先在患者手臂上進行分流手術,手術連接動脈和靜脈,然後進行治療,例如將針插入通過手術變厚的靜脈中,每分鐘移除約200cc血液,通過使用稱為透析器的機器移除廢物,清潔並再次放回體內。許多慢性腎衰竭患者,每周需要進行三到四次的血液透析,來去除血液中的廢物以維持生命。

2、腎移植:腎移植是從死者、親屬或者其他提供者中選取的腎臟,將患者腎功能障礙已經惡化的腎臟替換。移植手術成功後,腎移植患者可以過上與健康人幾乎相似的生活,但只要移植的腎功能正常,就必須繼續服用免疫抑制劑來抑制排斥反應。醫療技術的最新進展,即使接受移植的一側的血型和提供腎的一側的血型不同也可以進行移植,能使其與相同血型的情況下移植的相當。[3]

疾病分類

急性腎損傷:英文縮寫AKI,以往稱為急性腎衰竭,英文縮寫ARF,是指由多種病因引起的腎功能快速下降而出現的臨床綜合徵。可發生於既往無腎臟病者,也可發生在原有慢性腎臟病的基礎上。與ARF相比,AKI的提出更強調對這一綜合徵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重要性。

慢性腎衰竭:英文縮寫CRF,為各種慢性腎臟病持續進展的共同結局。它是以代謝產物瀦留,水、電解質及酸鹼代謝失衡和全身各系統症狀為表現的一種臨床綜合徵,此疾病常可以根據腎小球濾過率和血肌酐進行分期:Ⅰ期表現為腎小球濾過率≥90ml/min,終末期可以變現為腎小球濾過率<15ml/min。病因腎衰竭分為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衰竭,急性腎損傷和慢性腎損傷病因各有不同,急性腎損傷常見於手術、外傷或者心衰導致血容量較少,腎內血流也相對減少,或者其他疾病例如紅斑狼瘡,高鈣血症引起的腎臟急性損傷;慢性腎損傷常由於慢性腎炎、高血壓等疾病引起。

主要病因:急性腎損傷,病因多樣,根據病因發生的解剖部位不同可分為三大類,即腎前性、腎性和腎後性。具體如下:腎前性急性腎損傷常見病因包括血容量減少、有效動脈血容量減少和腎內血流動力學改變等。

腎後性急性腎損:源於急性尿路梗阻,從腎盂到尿道任一水平尿路上均可發生梗阻。有腎實質損傷,包括腎小管、腎間質、腎血管和腎小球性疾病導致的損傷。

慢性腎衰竭:病因主要有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小動脈硬化、原發性與繼發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間質疾病、腎血管疾病、遺傳性腎病等。

慢性腎衰竭:漸進性發展的誘發因素,包括高血糖、高血壓、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吸煙等。此外,貧血、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老年、營養不良、尿毒症毒素等,在慢性腎衰竭病程進展中也起一定作用。

急性加重的誘發因素:包括累及腎臟的疾病復發或加重;有效血容量不足;腎臟局部血供急劇減少;嚴重高血壓未能控制;腎毒性藥物;泌尿道梗阻;其他因素包括嚴重感染、高鈣血症、肝衰竭、心力衰竭等。40~50歲的人群。患有糖尿病腎病、高血壓、腎動脈硬化、原發性和繼發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間質疾病、慢性腎盂腎炎、梗阻性腎病、藥物性腎病的人群典型急性腎損傷患者根據病程可分為三期,即起始期、維持期和恢復期。慢性腎衰竭的患者臨床表現十分複雜,主要分為代謝紊亂和全身多系統症狀兩大類。

典型症狀

此期患者常遭受低血壓、缺血、膿毒血症和腎毒素等因素影響,但尚未發生明顯的腎實質損傷,在此階段急性腎損害是可預防的。但隨着腎小管上皮細胞發生明顯損傷,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則進入維持期。又稱少尿期。該期一般持續7~14天,但也可短至數天,長至4~6周。不論尿量是否減少,隨着腎功能減退,可出現一系列臨床表現。消化系統: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脹、腹瀉等,嚴重者可發生消化道出血。呼吸系統:除感染外,主要是因容量負荷過多導致的急性肺水腫,表現為呼吸困難、咳嗽、憋氣等症狀。循環系統:多因少尿和未控制飲水,以致體液過多,出現高血壓及心力衰竭表現,因毒素蓄積、電解質紊亂、貧血及酸中毒引起各種心律失常及心肌病變。神經系統:出現意識障礙、躁動、譫妄、抽搐、昏迷等尿毒症腦病症狀。[[血液系統[[:可有出血傾向及輕度貧血表現。

恢復期:從腎小管細胞再生、修復,直至腎小管完整性恢復稱為恢復期,腎小球濾過率逐漸恢復正常或接近正常範圍。少尿型患者開始出現利尿,可有多尿表現,在不使用利尿劑的情況下每日尿量可達3000~5000ml或更多。通常持續1~3周,繼而逐漸恢復。

慢性腎衰竭:在慢性腎衰竭的不同階段,其臨床表現各異。1~3期患者可以無任何症狀,或僅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輕度不適,少數患者可有食慾減退、代謝性酸中毒及輕度貧血。進入4期以後,上述症狀更趨明顯。到5期時,可出現急性左心衰竭、嚴重高鉀血症、消化道出血、中樞神經系統障礙等,甚至有生命危險。部分患者伴隨原發病的症狀,如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的症狀。

心血管病變:慢性腎臟病患者的常見併發症和最主要死因。尤其進入終末期腎病階段,心血管事件及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發生比普通人群升高約15~20倍,死亡率進一步增高。

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慢性腎衰竭時常出現各種電解質代謝紊亂和酸鹼平衡失調,其中以代謝性酸中毒和水鈉平衡紊亂最為常見。感染是常見的併發症,也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應儘早使用抗生素,但不提倡預防使用抗生素。根據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選用對腎臟無毒性或毒性低的藥物,並按GFR調整用藥劑量。血液系統異常,表現主要為腎性貧血和出血傾向,多數患者均有輕、中度貧血。

骨骼病變:慢性腎臟病患者存在鈣、磷等礦物質代謝及內分泌功能紊亂,導致礦物質異常、骨病、血管鈣化等臨床綜合徵,稱之為慢性腎臟病-礦物質和骨異常。尿毒症,表現為厭食、噁心、嘔吐、腸梗阻、心包炎、昏睡、撲翼樣震顫、不寧腿綜合徵、木僵,甚至昏迷。

需要做的檢查

血液檢查:可有輕度貧血、血肌酐和尿素氮進行性升高,血清鉀濃度升高,血pH值和碳酸氫根離子濃度降低,血清鈉濃度正常或偏低,血鈣降低,血磷升高。 尿液檢查:觀察尿量,少尿和無尿對ARF有診斷意義。尿蛋白多為(+-)或(+),常以小分子蛋白為主,尿沉渣檢查可見腎小管上皮細胞、上皮細胞管型和顆粒管型及少許紅、白細胞等。 影像學檢查:尿路超聲顯像對排除尿路梗阻很有幫助。必要時CT等檢查顯示是否存在着與壓力相關的擴張,如有足夠的理由懷疑由梗阻所致,可做逆行性造影。CT、MRI或放射性核素檢查對發現血管病變有幫助,但要明確診斷仍需行腎血管造影。

腎活檢:腎活檢是重要的診斷手段。在排除了腎前性及腎後性原因後,沒有明確致病原因的腎性AKI具有腎活檢指征,活檢結果可確定包括急性腎小球腎炎、系統性血管炎、急進性腎炎及急性間質性腎炎等腎臟疾病。此外,原有腎臟疾病出現AKI以及腎功能持續不能恢復等情況,也需行腎活檢明確診斷。

診斷標準:根據原發病因腎功能急性進行性減退,結合相應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一般不難做出診斷,但既往有關診斷標準並不統一。診斷標準為腎功能在48小時內突然減退,血清肌酐絕對值升高至≥0.3mg/dl,或7天內血清肌酐增至≥1.5倍基礎值,或尿量<0.5ml/(kg・h),持續時間>6小時。

慢性腎衰竭:慢性腎衰竭診斷並不困難,主要依據病史、腎功能檢查及相關臨床表現。但其臨床表現複雜,各系統表現均可成為首發症狀,因此臨床醫師應當十分熟悉慢性腎衰竭的病史特點,仔細詢問病史和查體,並重視腎功能的檢查,以儘早明確診斷,防止誤診。如有條件,可行腎活檢以儘量明確導致慢性腎衰竭的基礎腎病。

腎後性尿路梗阻:有結石、腫瘤或前列腺肥大病史患者,突發完全無尿或間歇性無尿;腎絞痛,季肋部或下腹部疼痛;腎區叩擊痛陽性;如膀胱出口處梗阻,則膀胱區因積尿而膨脹,叩診呈濁音均提示存在尿路梗阻的可能。超聲顯像和X線檢查等可幫助鑑別診斷。腎前性氮質血症,在有效血容量補足48~72小時後腎前性氮質血症患者腎功能即可恢復,而慢性腎衰竭則難以恢復,可以此鑑別。

營養治療

營養治療是腎衰竭治療的基礎。營養治療的核心是低蛋白飲食,低蛋白飲食可以減少尿蛋白排泄,延緩慢性腎衰的進展;改善蛋白質代謝,減輕氮質血症;改善代謝性酸中毒;減輕胰島素抵抗,改善糖代謝;提高酯酶活性,改善脂代謝;減輕繼發性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實施低蛋白0.6~0.8g/(kg·d)飲食,患者必須攝入足夠的熱量126~147kJ/(kg·d),同時可補充適量的必需氨基酸。 補充營養以維持機體的營養狀況和正常代謝,有助於損傷細胞的修復和再生,提 低鹽低脂飲食,注意控制磷、鉀的攝入。限制蛋白飲食是治療的重要環節,能夠減少含氮代謝產物生成,減輕症狀及相關併發症,甚至可能延緩病情進展。

中醫治療:腎衰竭的治療主要是選擇中醫辨證治療,首先在單味藥物上是可以選擇大黃、黃芪、冬蟲夏草等藥物,以及一些中成藥物治療,可以使用例如尿毒清顆粒、海昆腎喜膠囊等。在藥物治療的同時患者還可以選擇其他多途徑的治療方法,主要可以選擇中藥灌腸、藥浴熏洗、穴位貼敷和針灸等各種治療方法。

腎臟替代治:包括血液淨化(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腎移植,適用於尿毒症終末期患者,嚴重高鉀血症、代謝性酸中毒、容量負荷過重、對利尿劑治療無效、心包炎和嚴重腦病等都是透析治療指征。對非高分解型、無少尿患者,可試行內科綜合治療,重症患者傾向於早期進行透析。

預防:腎衰竭的預防首先是合理安排飲食,注意控制體重,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其次在自身出現糖尿病、高血壓以及慢性腎病等疾病時要及時予以治療,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腎衰竭發生的風險。

特殊注意事項: 定期查腎臟病相關指標,包括一些慢性腎臟病併發症的指標,和與腎臟病密切相關的合併症的指標,根據化驗結果進行治療方案的調整。監測並控制血壓和血糖,避免勞累和感染。

心理護理:進行心理疏導,安慰病患,家屬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滿足病人需求心理,慢性腎衰竭患者有很多需求受到限制,進而影響到情緒和行為,因此必須要認真觀察病人的需求,滿足病人的各種需要。幫助協調各種關係,慢性腎衰竭晚期的病人非常希望得到親友的安慰、病友之間的相互溝通、相互安慰和支持。日常護理 避免誤用腎毒性藥物,如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兩性黴素B、造影劑、某些中藥等。控制血壓,一般患者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控制血糖,注意少食用含糖量過高的食物,如西瓜等。控制蛋白質的攝入,保證營養、維生素的攝入。

飲食調理:在積極治療的同時,也需要注意飲食,對於一些會產生不良影響的食物,腎衰竭患者應該避免食用,以防造成健康隱患。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禁忌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可以適量吃動物蛋白,最好選擇瘦肉、蛋清、牛奶,要少吃植物蛋白,豆類製品以及堅果類食品最好不要吃。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以補充多種維生素。低鹽飲食,少食用蘸醬菜鹹菜等。 減少鉀、磷的攝入,少吃動物肝臟。[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