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胃返流,实际就是一种食道下段括约肌松弛后,导致胃酸返流到食管引起的一系列的症状综合症包括烧心反酸嗳气胸痛等症状。

胃返流

目录

疾病简介

中医认为胃食管反流是情志不和、饮食不节诸因素作用于机体,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其病在食管,属胃所主: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是其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气犯胃是其发病的关键;气机郁滞,郁久化热是其转变的特点;痰阻血瘀是其最终结局。[1]

胃食管反流病

哮喘病

一部分哮喘病,怎么也查也查不到哮喘的发作原因,但是患者的哮喘却发作频繁。在呼吸内科进行了多次检查后,才怀疑可能是由胃食管返流引起的。结果,经过检查,还真是这样。

胃食管返流病是个生活方式病,跟生活习惯关系相当密切。反酸、反食、烧心、嗳气、腹胀,当你出现这些症状时,都有可能患上了胃食管返流病。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压力增大,这个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为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下降。比如吃快餐时,吃得太快了,食物没有经过充分咀嚼就进入胃里,就容易引起胃部排空功能障碍,导致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下降。

过度食用大蒜、洋葱等辛辣刺激性食物,过度劳累、抽烟、喝酒,都可引起胃酸分泌增加,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的张力,使其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

吐奶

吐奶是婴儿时期十分常见的症状。有些宝宝经常吐奶,甚至刚吃完奶就全部吐出,人也渐渐消瘦。孩子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患有医学上所称的胃食管返流症。

正常情况下,食管下端括约肌保持一定的张力,形成一个高压带,将胃和食管分隔开来,阻止胃内容物返流入食管,而且食管的蠕动波还能将返流物推回胃中。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食管下端括约肌还未发育完善,张力较低,待到5~7个星期后才能建立起有效的抗返流屏障,并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此外,婴儿的食管下端括约肌到咽部的距离相对成人为短,卧位时间又较长,哭闹时腹压大升高。如果喂养不当,吞气过多,引起胃扩张,就容易发生胃食管返流。[2]

婴儿胃食管返流症有四大症状,即吐奶、体重不增、出血和肺部症状,其中以吐奶最常见。据统计,几乎有2/3的病孩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反复呕吐,随年龄增大而加重,发展到后来,甚至每次喂奶后都呕吐。呕吐多不费力,非喷射性,但也有部分病孩为喷射性呕吐,平卧位和嗳气时更容易发生。有的孩子不喂奶时也常吐奶。

反复吐奶,会引起营养不量,体重不增或下降。由于胃食管返流,胃酸等腐蚀食管黏膜,还可造成食管炎,甚至引起食管黏膜血管破损、出血。此外,胃食管返流时,若胃内容物误入气管则可引起肺部反复感染,严重危害孩子的健康。因此,应根据婴儿胃食管返流的不同程度采取相应措施。

措施

饮食控制

◆饮食控制 饮食宜少量多次,选择质地柔软而热量丰富的食物。避免吃过热或过冷的食物。由于胃食管返流与胃的充盈度关系较大,所以,食品应做得稠厚些,以减少容量。

体位疗法

◆体位疗法 对轻、中度的胃食管返流婴儿,喂奶时应将婴儿抱在半直立位,喂奶后维持半卧位1小时左右,睡眠时床头抬高20~30厘米,保持头高脚低位。通常在2星期内就可使呕吐减轻。重度患儿应24小时持续维持体位治疗,可让患儿睡在倾斜30°的床板上(头高脚低),取俯卧位(趴着睡),以背带固定,或抬高床头20~30厘米。

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 目前用于胃食管返流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抗酸剂,不仅能中和胃酸,还可促进幽门窦胃泌素的产生,升高血清胃泌素的浓度,从而增加食管下端括约肌的压力;另一类是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其机理是抑制胃酸分泌,减少胃酸返流如食管,从而减轻症状。

◆手术 据统计,新生儿、婴儿胃食管返流经内科治疗绝大部分数月后可明显改善。若经上述治疗6个月后仍有吐奶或其他症状是,可考虑手术治疗。

胃食管返流

疾病预防

①忌酒戒烟:由于烟草中含尼古丁,可降低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使其处于松弛状态,加重反流;酒的主要成分为乙醇,不仅能刺激胃酸分泌,还能使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之一。

②注意少量多餐,吃低脂饮食,可减少进食后反流症状的频率。相反,高脂肪饮食可促进小肠黏膜释放胆囊收缩素,易导致胃肠内容物反流。

③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立刻平卧。

④肥胖者应该减轻体重,从源头避免腹腔压力增高而促进胃液反流。

⑤保持心情舒畅,增加适宜的体育锻炼。

⑥就寝时床头整体宜抬高10~15厘米,对减轻夜间返流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⑦尽量减少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穿紧身衣裤、扎紧腰带等。

⑧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乱服药物产生不良反应。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