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花瘡
背花瘡,中藥材名。本品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拉丁植物名:PileapeltataHance採收和儲藏: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功能主治為:清熱解毒;祛痰化瘀。主肺熱咳喘;肺癆久咳;咯血;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疳積。[1]
目錄
藥理簡介
中文名:背花瘡
拼音名:Bèi Huā Chuānɡ
別名:獨色草、四季青、大石芥、銅錢草、石莧菜、阿飛虻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ilea peltata Hance
來源
藥材基源:為蕁麻科植物盾葉冷水花的全草。
採收和儲藏
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
原形態
肉質草本。莖高5-27cm。全株無毛。葉常集生於莖頂端,下部裸露,節間長1-4cm,不分枝。葉肉質,對生;葉柄長0.6-4.5cm;托葉三角形,宿存;葉片稍不等大,常盾狀着生,近圓形,稀扁圓形,長1-4.5cm,寬1-3.5cm,先端銳尖或鈍,基部心形,微缺或圓形,邊緣有數枚圓齒,兩面干時常帶藍綠色,下面呈蜂窩狀,鍾乳體條形,上面密布;基出脈3條,側脈數對,細脈末端常有腺點。雌雄同株或異株;團傘花序,數個稀疏着生於單一的序軸上,呈串珠狀,雄花序長3-4cm,其中花序梗長1-1.7cm;雌花序長1-2.5cm,其中花序梗長達1cm;苞片披針形。雄花具短梗或無梗,淡黃綠色;花被片4,幼時帽狀,熟時變兜形,被鍾乳體;雄蕊4,花絲下部與花被片貼生;退化子房極小,長圓形。雌花近無梗;花被片3,不等大,果時中間1枚船形,側生的2枚卵形;退化雄蕊長圓形。瘦果卵形,果時扁,先端歪斜,棕褐色,光滑,邊緣有一圈不明顯的條紋。花期6-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部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100-500m的石灰岩山上石隙或灌叢下陰濕處。
性味
辛;淡;性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痰化瘀。主肺熱咳喘;肺癆久咳;咯血;瘡瘍腫毒;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疳積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外用:適量,搗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