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健
姓名 | 胡健 |
---|---|
別名 | 字建偉,號勉亭 |
出生年 | 不詳 |
死亡年 | 不詳 |
官宦經歷 | 乾隆十四年(1749)選授直隸無極縣。丁艱起復,改補福鼎縣,調永定,署閩縣及福防同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澎湖通判,設社塾,創文石書院,政績尤多。 |
編著作品 | 《澎湖紀略》十二卷 |
胡健(?~?),字建偉,號勉亭,廣東三水人。
生平
清乾隆四年(1739)進士,乾隆十四年(1749)選授直隸無極縣。丁艱起復,改補福鼎縣,調永定,署閩縣及福防同知。乾隆三十一年(1766)任澎湖通判,設社塾,創文石書院,政績尤多。時澎湖士赴試臺灣,多憚風濤。胡氏詳請道府「緘題扃試」,兩年間澎湖士子入學者六人,澎人誇為盛事。乾隆三十五年(1770)補鹿港同知,在臺創立澎瀛書院,為澎湖諸生赴試寓所,士民為之立祀於文石書院。乾隆三十七年(1774)陞臺灣北路理番同知。
著作
纂有《澎湖紀略》十二卷。現存詩作俱見胡建偉《澎湖紀略》、蔣鏞《澎湖續編》,共三十四首。詩作與澎湖地區風土密切相關。[1]
七言律詩
薯米
薯米澎無稻粱,居人以薯乾供食,因名為薯米。
番薯當米度年華,鼓腹[2] 安閒海外家。義士不須勞指囷[3],將軍何事慨量沙[4]。笑殊香秔供天府[5],喜並山芋[6] 喚地瓜閩人呼番薯為地瓜。一自島隅分種後,風流隨處詠桃花紅白相參為桃花米[7]。
【題解】
本詩為七言律詩,收入《全臺詩》第貳冊。由於胡健曾任澎湖通判一職,可知本作為其觀察澎湖百姓生活之所得。詩中記錄澎湖人以番薯乾作為替代糧食的飲食習慣,並認為若自古便有薯米,則魯肅無須資助周瑜軍糧,而檀道濟也不用因缺糧而唱籌量沙,對於番薯替代米糧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肯定。值得注意的是,本作除了記錄臺人稱番薯為地瓜外,同時也將山藥並稱為地瓜,呈現出古今語言習慣的延續與變異,而將番薯與山藥合煮的菜餚,雅稱為「桃花米」,可謂是透過文人的筆鋒,為澎湖缺乏米糧,不得不食用薯乾的窘境,增添了幾分雅致與解嘲。
【延伸閱讀】
1.陳廷憲〈澎湖雜詠〉二十首之十,《全臺詩》第參冊
2. 劉家謀〈海音詩〉一百首之十四,《全臺詩》第伍冊
七言古詩
渡海紀行
時維二月中和節[8],天氣晴明浪澄徹。
鳴鑼擊鼓舟師迎,拔椗許許歡同聲[11]。
抓桅整繚候風信[12],四面飄飄揚旗旌。
絮絮鐘磬出雲端[15],共言此地頗幽勝。
探奇未暇蠟屐[16]登,訂遊約爽虎溪僧虎溪僧曾約余舟過,遊大嶝山。
好山看遍且觀海,眼界開豁心神凝。
守風七日藉風便[21],倏忽千里茫無邊。
島嶼青青四山失,只見上天下水相膠連[22]。
渾淪囊括地軸逸[23],洗濯星辰浴日月。
有如混沌未分之兩儀[24],朔南何方東西暱。
餘皇[25]巨艦輕於毛,一葉泛泛隨波濤。
後船瞥見前船底,彷彿露出鯤魚尻[26]。
形形色色見未見,灼灼爍爍閃流電。
似燹非燹燐非燐[27],雲乃鹹氣浮光夜炫煽。
認副駕渡洋官船為正駕,餘船為副駕,招鄰舟,
火號高燒明星流。天雞[28]未鳴天已白,
茫茫飛渡黑水溝海中有黑水如溝。
任爾銅船鐵梢公[31],每每過之生喘息。
我曾泛歷江與湖,自謂大觀難為徒。
浩浩落落[34]有如此,一腔豪氣何時已。
酒酣夜半擊楫歌,颳起黃頭盡傾耳[35]。
求仙採藥那可得,至今漆齒作文身[38]。
八十年前驅鱷戰謂平鄭逆也,兇人革心先革面。
九州之外又九州,盡入版圖要荒甸[39]。
置官命吏滄溟東,捧檄[40]萬里乘長風。
坎[41]險如夷履平地,丈夫如此亦豪雄。
【題解】
本詩為七言古詩,收入《全臺詩》第貳冊。此詩是描述作者從廈門要到澎湖就任搭船的經過,在廈門等待將近一個月後,終於在農曆二月初一準備出發,據《澎湖紀略•官師紀》所載,作者於「乾隆31年(1766)2月19日到任澎湖通判」。全詩寫來,讓人彷彿跟著作者從廈門出海,一路經過大嶝山、小嶝山島、黑水溝,向著澎湖前進,一幕幕讓人驚嘆的風景陸續映入眼簾,作者筆鋒迭盪多轉,更藉著「酒酣夜半擊楫歌」,遙想徐福與鄭氏時代,留下無限的想像空間,此與其他清代宦臺詩人多描寫渡海的驚險與黑水溝的暗潮洶湧的情景,大異其趣。
【延伸閱讀】
1. 胡健〈到澎湖境〉,《全臺詩》第貳冊。
2. 胡健〈澎湖歌〉,《全臺詩》第貳冊。
註釋
- ↑ 江寶釵撰
- ↑ 鼓腹:飽食而閒暇無事。
- ↑ 指囷:囷,音ㄑㄩㄣ,圓形穀倉。《三國志• 吳志•魯肅傳》記載,周瑜派人向魯肅要求資助軍糧,魯肅家有兩座米倉,便指其中一座,將其贈與周瑜。後以「指囷」比喻慷慨資助。
- ↑ 量沙:《南史• 檀道濟傳》記載,南朝宋將軍檀道濟攻伐北魏,因糧草不繼而將退兵。北魏軍由降兵處聽聞南朝宋軍兵糧已盡,便派間諜探聽真偽。而檀道濟下令以沙混充米糧,並大聲念出偽造的秤量數字,此舉讓北魏軍誤認宋軍尚有軍糧,放棄了追擊計畫。後以「量沙」喻指安定軍心,迷惑敵人之典。
- ↑ 香秔供天府:香秔,亦稱「香梗」,一種產於江浙地區,帶有香味的梗米。天府,指朝廷。全句意指將香米上貢給朝廷。《新唐書• 地理志》記載,唐代常州、蘇州,要上貢大量的香秔給朝廷。
- ↑ 山芋:山藥之別稱,亦慣稱為「薯蕷」或「淮山」。《恆春縣志》:「薯蕷:即山藥。本草:『山藥,一名藷藇,一名山芋,一名藷薯,一名兒』」。
- ↑ 桃花米:將紅心的番薯,與白心的山藥一同混煮,雅稱桃花米。
- ↑ 時維二月中和節:維,是。中和節,唐德宗貞元5年(789)時,下詔以農曆二月初一為中和節,取義於《禮記•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此處點出作者從廈門往澎湖出發的時間點是在農曆二月初一。
- ↑ 鷺門待濟匝月餘:鷺門,廈門古稱。濟,謂渡海。匝月,一整個月。指在廈門等待搭船渡海將近一個多月。
- ↑ 理楫:修整船槳,意謂準備航行出發。
- ↑ 拔椗許許歡同聲:椗,同碇,音ㄉㄧㄥˋ。拔椗,謂拉起繫船石或船錨。許許,音ㄏㄨˇ ㄏㄨˇ,謂眾人勞動時一起出力的呼喊聲,是一種勞動號子,典出自《淮南子•道應篇》:「今擧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
- ↑ 抓桅整繚候風信:桅,音ㄨㄟˊ,謂船上繫帆的柱子。繚,音ㄌㄧㄠˊ,謂纏繞的繩子。風信,隨著季節變化吹來的風。
- ↑ 大嶝:嶝,音ㄉㄥˋ。大嶝,謂大嶝島,在今廈門東南海面上,與金門相距約1800公尺,由三座島嶼―大嶝島、小嶝島和角嶼組成。
- ↑ 兩峰對峙如門徑:謂從廈門搭船出海後,映入眼簾便是大嶝山與小嶝山島分列於左右的景致,彷彿當門的小徑般。
- ↑ 絮絮鐘磬出雲端:絮絮,聲音繁複不間斷之意。磬,音ㄑㄧㄥˋ,樂器名。鐘磬,謂寺院裡的鐘聲與磬聲。
- ↑ 蠟屐:謂登山用的鞋子。古人登山時用蠟塗抹在木屐上,減少摩擦,讓腳較為舒適。
- ↑ 停橈忽向寮羅捭:橈,音ㄖㄠˊ,船槳。寮羅,地名,即今料羅灣,金門重要港口之一。捭,音ㄅㄞˇ,開也;兩手橫向對外旁擊。
- ↑ 呀呷:海浪開合拍打的樣子。
- ↑ 臊腥:惡臭的氣味。
- ↑ 重暈頭眩輕也備:備,通「憊」,疲憊之意。謂重則頭暈輕則疲憊。
- ↑ 便:順便的機會。
- ↑ 膠連:緊密結合相連結之意。
- ↑ 渾淪囊括地軸逸:渾淪,音ㄏㄨㄣˊ ㄌㄨㄣˊ,混沌不明的樣子。地軸,古人想像中的大地軸心。逸,喪失。
- ↑ 兩儀:謂天地。
- ↑ 餘皇:春秋時代吳國的船名,泛指船隻。
- ↑ 尻:音ㄎㄠ,臀部末端。
- ↑ 似燹非燹燐非燐:燹,音ㄒㄧㄢˇ,火也。燐,燐火。
- ↑ 天雞:謂神話中天上的雞。典出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雞皆隨之鳴。」
- ↑ 逾:超過。
- ↑ 龍伯國:古代傳說中的巨人國。
- ↑ 任爾銅船鐵梢公:銅船,謂堅固的船。鐵梢公,謂強健的船夫。
- ↑ 爽然翻自失:爽然,茫然之意。謂己因此反而感到茫然無所適從。
- ↑ 川渟瀆渚等盃盂:渟,音ㄊㄧㄥˊ,水深之意。瀆,音ㄉㄨˊ,溝渠。渚,音ㄓㄨˇ,水中的小沙洲。等,等同。盃盂,皆容器。謂與此大海相比,等同於小型容器。
- ↑ 浩浩落落:形容水流盛大、連續不斷的樣子。
- ↑ 黃頭盡傾耳:黃頭,謂船夫。盡,皆。傾耳,側著耳朵傾聽。
- ↑ 徐福:即徐巿(音ㄈㄨˊ),字君房,齊地瑯琊(今江蘇贛榆)人,秦朝著名的方士。據傳西元前210年,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乘船出海東渡尋找長生不老之藥。
- ↑ 問津:津,渡口。尋訪之意。
- ↑ 漆齒作文身:謂將牙齒塗黑、身上刺青,用以形容原住民。
- ↑ 荒甸:泛指邊僻區域。
- ↑ 捧檄:檄,音ㄒㄧˊ,古代官府用來徵召或聲討的文書。捧檄,謂奉命就任。
- ↑ 坎:《易經》卦名,象徵險難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