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公岩摩崖石刻
介紹
為紀念胡宗憲治姚及抗倭功績,明嘉靖四十年(1561)於勝歸山鑿其冕官坐像,胡公岩因而得名。山前曾建有劉將軍廟(祀劉牢之)和復初書院,後坍塌,明萬曆二十年(1592)改建為主奉觀音的靈岩禪院,俗稱勝歸山廟[1][2]。
以胡公像為中心,至民國時已依山雕鑿各式造像共計八龕十四尊,包括觀音及侍童像、彌勒像、濟公像、羅漢像和釋迦牟尼立像等,同時雕鑿了眾多先賢名句和文人詩詞。造像體形較大,神態各異,但工藝一般,顯示晚期佛像雕刻漸趨式微之勢[3]。
歷史
胡公岩位於餘姚勝歸山南坡,明嘉靖二十七年,胡宗憲任餘姚知縣,有效地禁住了勝歸山開鑿山石之風。十年後,胡宗憲調任浙江總督,為抗倭多次來到餘姚,屯兵勝歸山下,後人為紀念胡宗憲,特於嘉靖四十年在勝歸山南坡雕鑿胡宗憲官服像,故稱之為「胡公岩」。
勝歸山之所以成為遊玩勝地,不僅是有幾個石孔而已,主要的還在於有着明代、清代至民國先後雕鑿的岩崖雕像。勝歸山舊有劉將軍廟,祀東晉將軍劉牢之。到明嘉靖間,在廟前增建復初書院,雕鑿胡宗憲秉公斷案之像。後因歲久,廟與書院漸圮。至明萬曆年間,有一僧人看中舊址,改建為禪院,依山岩雕鑿佛像,歷二十年竣工,稱之為勝歸山廟。
增鑿的佛像有袒胸露肚、捧腹大笑的彌陀佛,手執破芭蕉扇的瘋癲和尚濟公像;上面還有觀音大士像,曲腿盤坐蓮花寶座上,座下是浪濤翻滾的南海,有巨鰲游弋。東側有赤腳踏寶蓮台的釋迦牟尼立像,以及橫眉豎眼的多尊羅漢立像,各高五米左右。這些佛像,造型生動,神態各異,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胡公岩摩崖石刻於1981年6月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3月16日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