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寢子
胡寢子,中藥名。[1]
別名:蒼棵子,蒼浪子,胡蒼子,蒼耳實,蒼子.枱耳實,胡寢子,蒼郎種、棉螳螂,蒼棵子、蒼耳蒺藜,蒼子、胡蒼子,餓虱子,刺頭,痴頭婆,胡蒼子、野茄、豬耳、菜耳,蒼蒼子,廣東話又叫磁頭芒(痴頭芒)。
屬菊科、蒼耳屬一年生草本菊科植物蒼耳的帶總苞的果實,
蒼耳子屬於常用中草藥,具有散風除濕通竅等功效。
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吉林、內蒙古、河北、安陽等地。意大利蒼耳為外來有害物種,對農業、林業生產造成影響。
入藥部位
菊科植物蒼耳的乾燥成熟帶總苞的果實。
性味
味苦、甘、辛,性溫。
歸經
歸肺、肝經。
功效
發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痛。
主治
用於風寒感冒,鼻淵,風濕痹痛,風疹瘙癢等證。
相關配伍
鼻淵面有外感風寒者:與辛夷、白芷等散風寒、通鼻竅藥配伍,如蒼耳子散。(《濟生方》)
用法用量
煎服,3~9g。或入丸散。
禁忌
血虛頭痛不宜服用。過量服用易致中毒。
炮製方法
①蒼耳子: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②炒蒼耳子:取蒼耳子,置預熱炒制容器內,用中火加熱,
炒至表面深黃色刺焦,內部淺黃色時取出,晾涼,碾去刺,篩淨。用時搗碎。
生理特性
蒼耳為一年生草本植物,其果實蒼耳子呈紡錘彤或卵圓形,長1~37.5px,直徑0.4~17.5px。
表面黃棕色或黃綠色,全體有鈎刺,頂端有2枚較粗的刺,分離或相連,基部有果梗痕。質硬而韌,
橫切面中央有縱隔膜,2室,各有1枚瘦果。瘦果略呈紡錘形,
一面較平坦,頂端具1突起的花柱基,果皮薄,灰黑色,具縱紋。
其常生長於平原、丘陵、低山、荒野路邊、田邊。
產地
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及河北等地。
相關論述
①《神農本草經》記載:「蒼耳子,主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欒痛,惡肉死肌,膝痛,久服益氣。」
②《本草綱目》記載:「蒼耳子,炒香侵酒服,祛風補益。」[2]
食物營養成分
食物名稱: 蒼耳子
含量參考: 約每100克食物中的含量
能量: 176 千卡
藥方選錄
1.治諸風眩暈,或頭腦攻痛:蒼耳子150克,天麻、白菊花各15克。(《本草匯言》)[3]
2.除風濕痹,四肢拘攣:蒼耳子150克。搗末,以水一升半,煎取七合,去滓呷。(《食醫心鏡》)
3.治大麻風:蒼朮500克,蒼耳子150克。各為末,米飯為丸,如梧子大。日三服,每服10克。忌房事三月。(《洞天奧旨》)
4.治疥癩,消風散毒:蒼耳子炒蜆肉食。(《生草藥性備要》)
5.治婦人風瘙癮疹,身癢不止:蒼耳花、葉、子等分,搗細羅為末。每服以豆淋酒調下10克。(《聖惠方》)[4]
6.治鼻流濁涕不止:辛夷25克,蒼耳子12.5克,香白芷50克,薄荷葉2.5克。
上並曬乾,為細末。每服10克,用蔥、茶清食後調服。(《濟生方》蒼耳散)
7.治目睹、耳鳴:蒼耳子0.5克。搗爛,以水二升,絞濾取汁,和粳米25克煮粥食之,或作散煎服。(《聖惠方》蒼耳子粥)
8.治疔瘡惡毒:蒼耳子25克。微炒為末,黃酒沖服,並用雞子清塗患處,疔根拔出。(《經驗廣集》蒼耳酒)
【藥用部位】為菊科植物蒼耳帶總苞的果實。植物形態詳"蒼耳"條。
藥物配伍
1.配辛夷:具較強之疏散風寒,宣通鼻竅的作用,為治鼻病的常用藥對。
2.配白蒺藜:止癢效力更強,可用治皮膚風疹瘙癢,濕瘡,疥癬等。內服外洗皆可。
3.配威靈仙:一偏於走表散風濕兼止痛,一偏於通絡性急善走,二者相配則散風除濕力增,可治風濕痹痛或局部皮膚麻木。
4.配葶藶子:一寒一溫,一偏走里,一偏行表,相使配伍,瀉肺祛痰,發汗散風力增,可用於外感寒濕,痰飲壅肺,水腫脹滿等症。
【副作用】
種仁浸劑各種不同途徑紅藥,對大鼠、小鼠、豚鼠及兔的中素表現基本相同,
如反應遲鈍,死前呼吸極度困難,伴有陣發性驚厥,主要病理改變為肝損害及腎變性,
肺和腦充血、水腫,異丙嗪對中毒有解救作用;
種仁浸劑對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0.93g/kg;
蒼耳子油及蒼耳子蛋白毒性甚小,毒性成分系一種黃色結晶性甙(AA2),
其對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為100mg/kg。
目錄
參考來源
- ↑ 蒼耳子_蒼耳子的作用與功效_,康美中藥網
- ↑ 本草綱目全文_,古詩文網
- ↑ 本草匯言簡介,歷史新知
- ↑ 聖惠方_註解、聖惠方是什麼 醫學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