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胡文虎
胡文虎原圖鏈接
出生 1882年1月16日-1954年(逝世) 緬甸仰光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職業 企業家、報業家和慈善家

胡文虎[1]

  • 胡文虎(1882~1954年)是一名客家人,胡文虎是南洋著名華僑企業家、報業家和慈善家,被稱為南洋華僑傳奇人物。原籍福建龍巖市永定區下洋鎮中川村。

目錄

人物經歷[2]

  • 1882年1月16日生於緬甸仰光。父親鬍子欽是僑居緬甸的中醫,在仰光開設永安堂中藥鋪。胡文虎兄弟三人,長兄文龍早年夭折,幼弟名文豹。
  • 1892年胡文虎被送回福建老家,接受中國傳統的文化教育,胡文豹則留在緬甸受英國教育。四年後,胡文虎重返仰光,隨父親學中醫,並協助料理藥鋪店務。
  • 1908年,父親病故,胡氏兄弟繼承父業。胡文虎通曉中文,經常往來香港等地辦貨。胡文豹通曉英文,留守仰光店面,二人同心協力,業務日趨發達。
  • 1909年,胡文虎週遊了祖國以及日本、暹羅(即今泰國)等地,考察中西藥業。第二年回仰光,着手擴充永安堂虎豹行。南洋氣候炎熱,日光強烈,人們容易中暑、頭暈、疲乏。
  • 1923年,由於業務發展,胡文虎將永安堂總行遷到新加坡,留胡文豹主持仰光業務。他在新加坡興建新藥廠,並先後在新加坡、馬來亞、香港各地廣設分行。
  • 1932年,他又把總行從新加坡遷到香港,並在廣州、汕頭建製藥廠,並先後在廈門、福州、上海、天津、桂林、梧州、重慶、昆明、貴陽等城市及澳門、台灣、暹羅(即今泰國)的曼谷,荷屬東印度(即今印度尼西亞)的吧城、泗水、棉蘭等地設立分行,市場擴展到中國東南沿海以及西南內地。
  • 1984年5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將胡文虎在福建的遺產歸還給胡氏家屬。胡仙將中川虎豹別墅修葺一新,捐獻給政府作胡文虎紀念館。1994年9月18日,她專程回鄉參加了胡文虎紀念館開館暨胡文虎基金會成立慶典大會。

行醫經歷

  • 胡文虎根據中西藥理,採擇中、緬古方,並重金聘請醫師、藥劑師多人,用科學方法,將「玉樹神散」改良成為既能外抹、又能內服、攜帶方便、價錢便宜的萬金油;同時,又吸收中國傳統膏丹丸散的優點,研製成八卦丹、頭痛粉、止痛散、清快水等成藥。永安堂「虎標良藥」從此暢銷於整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廣大地域,包括中國、印度和東南亞這3個人口最多的市場,銷售對象達到全球總人口的半數以上。特別是在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和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以後,當時中國的前方、後方——包括敵占區以及整個東南亞所缺的物資,除武器彈藥和食物外,就是藥品,即使是一般成藥,也是到處奇缺。

人物影響

  • 抗戰前後在國內家喻戶曉,東南亞聲名顯赫的華僑鉅子,愛國華僑領袖胡文虎先生系福建省永定縣下洋鎮的客家人士,南宋著名文學泰斗胡銓的三十二世孫。他素有「萬金油大王」、「報業巨子」、「大慈善家」、「東南亞傳奇人物」之稱。他於1882年2月僑生緬甸首府仰光,1892年十歲時由父親鬍子欽攜帶回原籍金豐里中川鄉(今永定下洋中川村)讀私塾,1896年十四歲中重返仰光學商習醫,後繼承父業經營永安堂國藥行,研製虎標萬金油大獲成功,成為卷席大半地球的億萬富翁。他發跡後積極倡導「以天下文財,供天下之用」捐資行善,懸壺濟貧、廣賑搏施,特別是在抗日戰爭時期,他熱心抗日救亡,籌建家園,倍受國人、政府器重。然而,對胡文虎一生的成敗得失,功過是非,毀譽參半,莫衷一是,爭論頗多。筆者試圖從胡文虎固有的客家人內在的文化精神傳統角度,剖析胡文虎在追求事業和為人處世中客觀的文化心理素質。
  • 客家先民大多居住在河南、山西一帶,經過歷代戰亂和天災,輾轉五次南下遷徙,是一個極富有傳奇和神秘色彩的群體。在惡劣的環境下客家人一方面保持了原有中原文化的古老精神傳統,另一方面又造就了客家人在歷經苦難和折磨後形成了自己與眾不同的文化精神傳統,據《胡文虎宗族世系源流考略》,胡文虎先輩們在三十幾代人中,經過幾次遷徙,從中原到江西廬陵、寧都,又到福建長汀、上杭、永定,以及海外的緬甸、新加坡等地,他們和所有客家人一樣,在社會動盪和自然選擇中,養成了同聲同氣同風俗的文化傳統,這種文化傳統作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一部份,主要精神實質是傳統儒家文化。胡文虎雖然僑生海外緬甸,但是從小即受到客家觀念意識極濃厚的家庭教育,又返鄉求學四載,熟讀《四書》、《五經》、《水滸傳》、《三國演義》,並耳聞目睹鄉土鄉俗,潛移默化中在其幼小的心靈栽下了「客家精神」。正如他後來在香港崇正總三十周年紀念特別刊物上作的序文中所述:「我客家人士,既因故土磽壤養成勤勞善思,英邁創業精神……」,「客家精神就是刻苦耐勞,剛強弘毅、刻苦創業,團結奮鬥。」可見,客家人固有的文化精神傳統和倫理道德對胡文虎的影響是深刻的。  吃苦耐勞是客家文化傳統中優良的精髓,是客家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它對胡文虎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客家先民,度過了漫長的遷移歷程,經過無數複雜的環境,使他們在適應環境、維持生活過程中,體驗到刻苦耐勞,容物覃人,勤儉節約的重要性,形成了客家人比其他民系罕見的勤勞、刻苦和儉樸。胡文虎生在緬甸一個勉強能維持生計的藥行家庭,童年時又體驗到了故鄉勞動人民貧苦、樸實和默默耕作的艱辛。老一輩華僑南渡謀生,大都是文化低,只能做苦工,拼體力,靠勤勞吃苦換取敷衍的生活。客家山歌《南洋記》詞唱:可悲世界莫相干,窮人餓死堆成山,逼得有腳行無路,只好結外走番邦,雞叫頭更就起床,鬼叫半夜才收工,做牛做馬也有歇,牛馬不如比華工。在這種景況下,華僑先輩不依靠吃苦耐勞的精神是很難生存的。康吉文著作的《胡文虎傳》中提到的一樣「華僑的第一代聯手胝足打天下,第二代卻通常是『秦二世』一類吃喝玩樂,坐享其成的人物,然而胡文虎不是這號人,而是能拳打腳踢,創江山打天下——成家立業的始祖型人物。」1908年,鬍子欽謝世後,永安堂中藥行由於受到西藥的挑戰和衝擊,生意慘澹無光,每況愈下,遺留資本不足二千元,面對這種困境,胡文虎毅然「窮則思變」攜其胞弟胡文豹吃苦耐勞,勤儉發家,親自到各地拜師覓藥,經過二年多的時間, 九百零九次的試製才研製成功「虎標」「萬金油」及「八卦丹」,「頭痛粉」、「清涼丸」、「止痛散」等中醫良藥。後來在推銷中藥過程中,「親攜虎標中藥標本,只借一同鄉自星洲遠至荷蘭東印度各埠,深入荒蕪村落,冒暑繞行遍貼廣告招紙,至午始息於道旁,出所攜飯糰蘸炒鹽食之,掬溪水而飲,夜則宿於客店,同行夥伴不能忍受此苦役,先生即遺其返星,獨自繼續工作,其刻苦耐勞之精神,殆非常人所及」。即使隨着虎標中藥門路打開,名揚南洋,生意興隆,手頭積累資金也不少,但胡文虎是一位「吃苦耐勞」稟性不改的客家創業者,他「仍少時每日工作達二十小時,睡眠時間甫過四小時即足矣,勞逸之別至巨。胡文虎這種「苦心志,勞筋骨」的苦行僧精神,是客家人在長期的逆境和困難面前依靠吃苦耐勞謀求生存和發展的集中反映,是胡文虎事業成功的基礎。當後來有記者採訪胡文虎「為什麼有這股精神」時,胡文虎自傲地說:「客家人以吃苦耐勞為榮、苟非有強健體魄,刻苦精神,則不能生存發展!」
  • 客家人的文化傳統崇尚吃苦耐勞的精神,由此而引申在生活上崇尚克勤克儉,不講排場,不記奢侈。「富強不忘潦倒時」、「勤儉節約是立家之本」是客家人常掛在口頭的俗語。胡文虎持躬嚴謹,起居有節,常云:「飲食之事,不可刻意求精,更不可窮口腹之慾,恣為鋪張,暴殄天物」據他周圍的同事回憶,胡文虎從來不下塌高級餐館,特別是外國人經營的。即使後來成了首屈一指的大富豪仍然「每日早餐桌上必備酸菜(永定名菜,閩西八大幹之一),或和辣椒作湯,甚值甚微」;「嗜之日久,至死不厭,蓋志不忘之意」。他在自己生活上克勤克儉,樸素節省,然而對於金錢財富的理解和分配則豁達慷慨,「取諸社會,用諸社會」。他認為為個人或子孫積錢是愚笨的事,不主張把錢放入銀行生利吃息,而要用在社會公益福利事業上。正是這種優秀的客家文化傳統的薰陶和啟迪促使胡文虎奮力拚搏,生活樸素,諄諄告誡「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他憑着「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倔性和品性為胡文虎的畢生及其事業的成功提供了精神動力。

參考資料

  1. [1]南洋著名華僑胡文虎個人資料 胡文虎的家庭背景發家史
  2. [2]「糖業大王」黃仲涵(歷史掌故)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