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胡正寰照來自華人百科

胡正寰(1934年7月18日-),出生於黑龍江哈爾濱,祖籍湖北孝感,零件軋製成形專家。 中國工程院院士,男,漢族。1956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工業學院。畢業後留校一直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1990年赴蘇聯白俄羅斯科學院物理技術研究所講學與訪問。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現為北京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院士。

目錄

成就

從事軸類零件軋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與推廣工作40多年。主要成就表現以下三個方面:1. 是中國軸類零件軋製技術主要開創人。 從1958年起從事零件軋製技術研究工作。 領導的課題組,現已全面掌握並推廣套用,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掌握該項高新技術國家之一,本人是中國該技術公認的主要開創人。 該成果被國家科委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成果選集(1977~1988)》。 為中國軸類零件軋製技術處於國際先進水準做出重要貢獻。 領導的課題,經鑒定確認為國內領先、國際上先進的成果主要有:

① 在零件軋製理論內容上有:軋件的旋轉條件、基本軋齊曲線方程、斜軋軋輥的輥形曲面等;

②研製成功復雜、高精度、多品種軸類零件100多種;

③ 設計出高剛度、工藝性能優良的系列化零件軋機10多種,已列為國家專業標準。

④ 建成零件軋製模具研製中心,實現模具CAD、部分實現模具CAM。

在科技轉化生產力上成績顯著。 領導的課題,被原國家科委、國家教委與冶金部等列為重點推廣項目。在全國23個省市建成並投產90多條零件軋製生產線,其中7條賣給美國等國。研製成功並投產的零件200多種,包括:汽車、耕耘機、機車等發動機的軸類零件以及球磨機與軸承中的鋼球等,累計生產200多萬噸,經濟效益顯著。由於科技轉化工業突出,在1995年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上,被國家科委成果司評為"全國十大典型推廣項目"之一。在國內外發表論文40多篇,專著5本。其中《斜軋與楔橫軋》是國內外零件軋製方面有代表性的專著,該書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國家發明、國家科技進步等國家級獎5項。

北京科技大學的西北一角,缺少校園獨有的靜謐,卻多了機器的轟鳴聲。每天清晨,人們總會看到滿頭銀髮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學教授胡正寰,步履穩健地走進國家高效零件軋制研究與推廣中心,開始一天的工作。 零件軋制技術是一種機器軸類、球類等零件成形的新工藝、新技術。與傳統的鍛造、切削方法相比,具有生產率高、材料利用率高、零件性能好等特點。 這項技術不為大多數人所知,卻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汽車、發動機、摩托車所需軸類零件,球磨機、電鍍的中球類零件,有著大量市場需求。

軸類零件軋製開創者

60年來,胡正寰一直從事軸類零件軋製成型的研究與應用工作,是這一領域的主要開創人。

在研究中心二樓,記者看到各種尺寸的軸類、球類樣品被放置在展示櫃里。這正是胡正寰團隊親手調試、軋製成形的高質量樣品。截至目前,由該研究中心研發、企業投產的軸類、球類零件品種多達500餘種,產量超過500萬噸。 新中國成立不久,當時國家最缺兩樣東西:一是糧食,二是鋼鐵。1952年,胡正寰正值高中畢業,懷揣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他考取了剛成立的北京鋼鐵工業學院(北京科技大學前身)。 大學時期的胡正寰成績優異、勤學好問;實習時,他天天泡在工廠車間裡,接觸鋼鐵生產,成了一個光榮的「鋼小伙」。 1958年,留校工作不滿兩年的胡正寰,在一次翻閱國外文獻資料時發現,裡面記載了一種用軋制方法生產鋼球的新工藝。與傳統的鍛造方法相比,它具有生產率高10多倍、生產環境好等優點。「這項工藝將是機器零件生產的變革,冶金軋制技術從只能生產等截面的板管型材,發展到還將能生產變截面的零件。」胡正寰向記者回憶。 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胡正寰團隊滿懷激情,日夜奮戰,加班加點,僅用40天就完成了實驗軋機的圖紙設計,60天左右加工出軋機。機器安裝好後,通過反覆試驗和調試,1958年國慶節前,「撲通、撲通」,終於軋出一些鋼球。當時,《光明日報》《北京日報》都對這項創新成果進行了報導。 「實驗室產出百分之一的好產品就預示成功,而工業生產產出百分之一的次品也屬於失敗。」胡正寰經常告誡學生:「雖然都是百分之一,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在成果轉化初期,在實驗室軋機上進行小批量生產時,總數不到10萬粒鋼球,僅設備上的大小事故就十幾起,螺絲斷過、軸承碎過、軸扭曲過,連機器都傾翻過,「真是吃盡苦頭、傷透腦筋」。

[1]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1] 每日頭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