脛節
脛節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目錄
名詞解釋
昆蟲足的第四節,接觸在腿節的細長部分。相當於節肢動物節肢原型的脛肢節。與腿節之間是兩個髁關節,而且多數昆蟲基部稍為彎曲,所以善於向腿節方向折屈。
脛節(tibia,複數tibiae)
成蟲的胸足之一
脛節一般細長,大致稍短於腿節,與股節之間的雙關節很發達,使脛節可以摺疊到股節之下;捕食性的種類脛節內側常具刺或齒,末端有距,這些刺和距的大小、數目及排列常被用作分類特徵。有些螳螂目、半翅目等昆蟲脛節具葉狀突起;獵蝽科、姬蝽科昆蟲前、中足脛節的端部常具海綿溝( sponge furrow)以幫助捕食獵物。直翅目的螽斯、蟋蟀等昆蟲的前足脛節上具鼓膜聽器,能接受聲音信息。
參考文獻
- ↑ 漢字——中華文化的獨特符號,搜狐,2017-12-14
- ↑ 漢字——中華文明的基因,搜狐,20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