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結作用
膠結作用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目錄
名詞解釋
膠結作用是指礦物質在碎屑沉積物孔隙中沉澱,形成自生礦物並使沉積物固結為岩石的作用,它是使儲層孔隙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膠結作用的成岩效應是堵塞孔隙,但不減小粒間體積,這與壓實作用的成岩效應有所差別。
膠結作用礦物
膠結作用研究就是自生礦物形成的研究。在碎屑岩儲層中最常見的自生礦物有:
①各種碳酸鹽類礦物,如方解石、白雲石、及菱鐵礦等;
②硅質岩和鋁硅酸鹽類,如石英、長石、粘土礦物等;
③沸石類和硫酸鹽類礦物,如石膏、硬石膏、重晶石等。
碎屑沉積物剛一沉積,孔隙水就和顆粒發生反應。到底是礦物顆粒發生溶解,還是沉澱形成新的自生礦物,決定因素有兩個。一是礦物的飽和度,涉及到孔隙流體和岩石顆粒的成分;二是礦物質和孔隙水之間的反應速度,受控於溫度和壓力。
膠結方式
礦物的膠結方式主要有孔隙充填、孔隙襯邊、孔隙橋塞和加大式四類型。
(1)孔隙充填式膠結
是指膠結物分布於顆粒之間的孔隙中,它最常見的膠結方式。自生粘土礦物(特別是高嶺石)、碳酸鹽、硫酸鹽和沸石類膠結物多呈這種產狀。
根據自生礦物晶體的大小,孔隙充填方式又可分為微晶充填、嵌晶充填和連晶充填。
(2)孔隙襯邊式膠結
膠結物分布在顆粒外部,包裹整個顆粒。在顆粒表面垂直生長或平行顆粒分布,貼附在顆粒表面,如伊利石、針葉片狀綠泥石、菱鐵礦等。
(3)孔隙橋塞式膠結
亦稱橋狀或搭橋狀,多為自生粘土礦物的膠結產狀。粘土礦物自孔隙壁向孔隙空間生長,最終達到孔隙空間的彼岸,形成粘土橋。最常見的是條片狀、纖維狀的自生伊利石,它們在孔隙中可形成網絡狀的分布,分割大孔隙而使其變成微孔隙,使流體流動通道曲折多變。另外,蒙脫石和混層粘土礦物也可在孔隙喉道處形成粘土橋。
(4)加大式膠結
主要為石英和長石的次生加大。
參考文獻
- ↑ 文字記載前的1500年的歷史都發生了什麼,搜狐,2020-10-14
- ↑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