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是通過精密的電子儀器,從頭皮上將腦部的自發性生物電位加以放大記錄而獲得的圖形,是通過電極記錄下來的腦細胞群的自發性、節律性電活動,是目前最敏感的監測腦功能的方法。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常規腦電圖的基礎上,近年又發展了深部腦電圖、定量腦電圖、磁帶記錄腦電圖監測、閉路電視腦電圖和錄像監測等,提高了腦電圖的臨床應用價值和範圍。[1]

目錄

腦電圖的原理

(1)腦電圖的產生與記錄:腦電圖一般通過頭皮表面電極獲得。頭皮電位產生的機理一般認為是:安靜時,錐體細胞的頂樹突——胞體軸心的整個細胞處於極化狀態;當一個衝動傳人細胞一端時,則引起該端反極化,此時細胞兩端的電位差可產生一個雙極電場系統,電流自一端流向另一端。由於胞漿和細胞外液都含有電解質,故電流同時也會在細胞外通過。利用頭皮電極即可記錄到這種電流活動。事實上頭皮上腦電圖的電位變化是許多這樣的雙極電場綜合而成的。腦電圖並非反映某一神經細胞的電活動,而是記錄電極所代表的大腦某區域許多神經細胞群電活動的總和。[2]

腦電圖各主要成分的產生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①慢活動是皮層內許多錐體細胞同時產生的突觸後電位的總和;②α節律可能是由非特異性丘腦核的興奮性和抑制性突觸後電位變化所產生;

③快活動是由網狀結構而來的衝動使丘腦非特異性核的節律性放電消除,並使皮層電位成為去同步化而產生。

(2)腦電圖的基本成分

腦電圖的波形很不規則,其頻率變化範圍每秒約在1~30次之間,通常將此頻率變化分為4個波段:δ波—頻率為0.5~3次/秒,波幅為20~200微伏,正常成人只有在深睡時才可記錄到這種波;θ波—頻率為4~7次/秒,波幅約為100~150微伏,成人在睏倦時常可記錄到此波;θ和δ波統稱慢波,清醒的正常人身上一般記錄不到δ波和θ波;α波—頻率為每秒8~13次,波幅為20~100微伏,α波是正常成人腦電波的基本節律,在清醒並閉眼時出現;β波—頻率為每秒14~30次,波幅為5~20微伏,安靜閉目時只在額區出現,睜眼或進行思考時出現的範圍較廣,β波的出現一般表示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正常兒童的腦電圖與成人不同,新生兒以低幅慢波為主,隨着年齡增大,腦電波頻率逐漸增加。

①α波:頻率8~13Hz,波幅10~100μV。大腦各區均有,但以枕部最明顯。α節律是成人和較大兒童清醒閉目時主要的正常腦電活動,小兒的α波及節律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明顯。

②β波:頻率14~30Hz,波幅約5~30/μV以額、顳和中央區較明顯。在精神活動,情緒興奮時增多。約有6%的正常人即使在精神安定和閉目時所記錄的腦電圖仍以β節律為主,稱之為β型腦電圖。

③θ波:頻率4~7Hz,波幅20~40μV。

④δ波:頻率0.5~3Hz,波幅10~20μV。常在額部出現。

θ波和δ波統稱慢波,常見於正常嬰兒至兒童期,以及成人的睡眠期。慢活動增多或出現局灶性慢波有一定的定位診斷價值。

臨床應用

腦電圖是通過腦電圖描記儀將腦微弱生物電放大約100萬倍後描記於紙上的生物電曲線圖。正常人和某些神經系統或全身性疾病患者的腦電圖有所不同,因此可作為某些疾病的輔助診斷方法之一。

1、癲癇 有助於診斷癲癇,對於癲癇發作類型的診斷亦具有重要意義。[3][4]

2、精神性疾病 為了確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鬱症、精神異常等,可做腦電圖檢查,排除包括癲癇在內的腦部其他疾患。

3、其他顱腦疾病 如腦外傷、感染、腦血管病及占位性病變等的診斷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還有助於對肝昏迷等全身性疾病的診斷。但其表現常缺乏特徵性,需結合其他臨床資料綜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確結論。[王曉梅, 宿英英. 重症腦血管疾病的腦電圖分級評價標準研究[J].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5, 17(5).] [5]

視頻

2分鐘神經科學-腦電圖(EEG)

參考資料

  1. (日)大熊輝雄 著,周錦華 譯. 臨床腦電圖學(第五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5年. ISBN 7302090599. 
  2. 劉曉燕 編著. 臨床腦電圖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6年. ISBN 7117074353. 
  3. 吳遜, 李文慧. 國際抗癲癇聯盟和名詞委員會推薦的癲癇發作的臨床及腦電圖分類.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01, (3). 
  4. 劉曉燕; 黃珍妮; 秦炯. 不同類型小兒癲癇持續狀態的臨床及腦電圖分析. 中華神經科雜誌. 2000, 33 (2): 73. 
  5. 王曉梅, 宿英英. 重症腦血管疾病的腦電圖分級評價標準研究. 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 2005, 1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