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顱
腦顱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目錄
名詞解釋
腦顱由8塊骨組成,包括成對的顳骨和頂骨,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和枕骨。
顱腔的頂是穹窿形的顱蓋,由額骨、枕骨和頂骨構成。顱腔的底由蝶骨、枕骨、顳骨、額骨和篩骨構成。篩骨只有一小部分參與腦顱,其餘構成面顱。
腦顱的組成
額骨
位於顱的前上份,分額部、眶部和鼻部。額鱗呈貝殼形,與鼻部、眶部之間的空腔稱額竇;眶部為後伸的平位薄骨板,構成眶上壁;鼻部位於兩側眶部之間,呈馬蹄鐵形,缺口處為篩切跡。
篩骨
位於兩眶之間,蝶骨體的前方,構成鼻腔上部和外側壁。篩骨在冠狀面上呈巾字形,分篩板、垂直板和篩骨迷路。篩板是多孔的水平骨板,構成鼻腔的頂,板的前份向上伸出的骨脊稱雞冠;垂直板自篩板中線下垂,居正中矢狀位,構成骨性鼻中隔上部;篩骨迷路位於垂直板兩側,由菲薄骨片圍成的小腔稱篩竇。迷路內側壁有兩個捲曲的小骨片,即上鼻甲和中鼻甲。迷路外側壁骨質極薄,構成眶的內側壁,稱眶板。
蝶骨
位於顱底中央,形似展翅的蝴蝶,分蝶骨體、大翼、小翼和翼突4部。蝶骨體為中間部的立方形骨塊,內含蝶竇,竇被分隔為左、右兩半,向前開口於蝶篩隱窩。體上面呈馬鞍狀,稱蝶鞍,中央凹陷處為垂體窩。大翼由體向兩側發出,分為凹陷的大腦面、前內側的眶面和外下方的顳面。顳面借顳下脊分上、下兩部:上部是顳窩的一部分,下部構成顳下窩的頂。大翼根部由前向後外有圓孔、卵圓孔和棘孔,分別通過神經和血管。小翼為三角形薄板,從蝶骨體的前上份發出,上面是顱前窩的後部,下面構成眶上壁的後部。小翼與體的交界處有視神經管。小翼與大翼間的裂隙為眶上裂。翼突從體與大翼連接處向下伸出,由內側板和外側板構成。矢狀方向貫通根部的細管稱翼管,向前通入翼齶窩。
顳骨
參與構成顱底和顱腔側壁,以外耳門為中心分為鱗部、鼓部和岩部:
1.鱗部:位於外耳門的前上方,呈鱗片狀。內面有腦回的壓跡和腦膜中動脈溝;外面光滑,前下部有伸向前的顴突,與顴骨的顳突構成顴弓,顴突根部下面的深窩為下頜窩,窩前緣較為突起,稱關節結節。
2.鼓部:位於下頜窩的後方,為彎曲的骨片。從前、下、後三面圍繞外耳道。
3.岩部:呈三稜錐形,尖指向前內對着蝶骨體,底與鱗部相接。前面朝向顱中窩,中央有弓狀隆起,隆起外側較薄的部分,稱鼓室蓋,近尖端處有光滑的三叉神經壓跡。後面中央部有一孔,即內耳門,通內耳道。下面凹凸不平,中央有頸動脈管外口,向上通入頸動脈管。此管先垂直上行,繼而折向前內,開口於岩尖,稱頸動脈管內口。頸動脈管口後方的深窩是頸靜脈窩,後外側的細長骨突為莖突。在外耳門的後方,岩部向下伸出的突起稱乳突,內有許多腔隙稱乳突小房,莖突根部後方的小孔為莖乳孔。
枕骨
位於顱的後下部。前下部有枕骨大孔,藉此孔枕骨分為4部。前為基底部,後為枕鱗,兩側為側部。側部的下方有橢圓形突起稱枕髁,髁下面的關節面與寰椎的上關節面相關節。
頂骨
四邊形,位於顱頂中部。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一字一世界,一筆一乾坤,搜狐,2019-05-26
- ↑ 漢字演變簡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漢字字形看五千年社會變遷,搜狐,20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