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為生痰之源
脾為生痰之源 |
脾為生痰之源,病因病理學術語。指痰飲證的病機。脾主健運,運化水液,是水液代謝的中間環節。若脾虛健運失職,則水濕停滯,淤而成痰。《醫宗必讀·痰飲》:"按痰之為病,十常六、七,而《內經》敘痰飲四條,皆因濕土為害,故先哲雲:'脾為生痰之源'……脾復健運之常,而痰自化矣。"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脾為生痰之源
病 因; 病因病理學術語
病 機; 痰飲證的病機
相 關; 《醫宗必讀·痰飲》
中醫之脾臟
中醫《難經-四十難》中雲:"脾重二斤三兩, 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 主藏意。" 趙獻可《醫貫》中亦云:"脾其色如馬肝赤紫,其形如馬鐮。"張景岳《類經圖翼》雲:"脾與胃同膜而附與其上之左,俞當十一椎下。"以上是中醫對脾的形態位置、色澤及與其他臟器的聯繫作了論述。中醫學將"脾"譽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認為脾的生理功能有以下幾方面:
脾主運化,在人體水液代謝過程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運化是指脾有運化水谷精微和運化水濕的功能。包括"脾氣散精,上歸於肺",以及水液在體內各臟腑組織器官的轉輸、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過程。脾居中焦,為全身氣機升降、水液代謝的樞紐。水液在體內由肺而下降於腎,或由腎蒸騰氣化而上升於肺,均需靠脾的轉輸作用,方能維持正常。《素問,經脈別論》雲: "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藏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諸病源候論》雲:"胃為水谷之海,主受盛飲食也,脾氣磨而消之,則能食。"以上說明水谷入胃腐熟後,經脾運化,其精微化為氣血津液,通過脾的"升清"作用,營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而將多餘的水液下輸膀胱,從而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 脾氣充足,運化水液功能健旺,人體水液代謝才能協調平衡;若脾虛失運,則水液難於轉輸排泄,導致水濕內停,產生多種病症。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即是強調了脾在水液代謝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脾能統血。統血是指脾臟具有生成血液、統攝血液之功能。《靈樞.本神篇》雲:"脾藏營。" 王肯堂《女科證治準繩》雲:"脾為生化之源,統諸經之血。"
尤在涇《金匱翼》雲: "脾統血,脾虛則不能攝血,脾化血,脾虛則不能運化,是皆血無所生,因而脫陷妄行。" 以上說明血的來源是飲食精微經過脾胃的運化輸布而化生,故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血液運行與經脈中,不致溢出經脈之外,也全賴於脾氣的統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雲:"經雲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脾有統攝血液在脈管中運行,而不溢於脈外的功能。脾統血的作用是通過氣攝血來實現的。若脾失健運,氣虛不能攝血,則出現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
脾主肌肉
脾主肌肉是指脾具有長養人體肌肉之功能。 《素問·痿論》雲:"脾主身之肌肉。"脾的功能正常時,肌肉自然豐滿, 四肢健壯有力,反之則見肌肉萎軟,四肢倦怠無力。《素問·太陰陽明論》雲:
"四支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致經,必因於脾.乃得稟也。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充分說明脾與肌肉、四肢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如何調養脾臟
一忌養脾無常。即養脾不單單只是秋冬的事情,而是應該像吃飯喝水一樣每天都去做。
二忌冷。要養脾,就不能喝太多的飲料,特別是冰飲料,不管是涼的飲料還是瓜果,都不能吃,過涼傷脾。
三忌甜。我們提倡甜健脾,但過甜則傷脾,甜要有個度。
四忌多。吃太撐了容易傷脾胃,所以吃任何東西都應該七八分飽。脾為後天之本,想要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就要加強對脾的保護和調養。在生理上,脾和腎是相互資助相互促進的,它們的病變也常常相互影響。因此,很多食物的搭配都會注重對脾、腎的雙重補充。
健脾的食物
參考文獻
- ↑ 脾為生痰之源 肺為貯痰之器 腎為生痰之本 , 搜狐網 ,2018-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