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
出处
出自 《崔氏纂要方》,而在《金匮要略》书中有五篇论及。第一次出现时,称之为崔氏八味丸;第二次称为八味肾气丸;第三次以后,称为肾气丸。唐王焘《外台秘要》称之为张仲景八味丸;后世亦称其为金匮肾气丸、八味丸、八味地黄丸或桂附八味丸等。[1]
处方
功效
常用于由于虚劳腰痛所导致的腰酸脚软,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脉虚弱,以及痰饮、脚气、消渴等症的治疗。方中的干地黄用量达到八两,其具有滋补肾阴、益精填髓之作用,重用;又以山茱萸肉四两入药,山茱萸不仅可以起到补肾固精的作用,又兼备收敛固涩之功效。因为肾中的精气还有赖于水谷精微的补充与化生,因此在方中,还佐以山药四两、茯苓三两这一配伍的作用在于:健脾益肾,以助后天之本。以上四味药,可达到肾气化生有源的作用。而桂枝、附子的加入,能温肾助阳。附子味辛性大热,能入下焦峻补肾阳,用量均为一两。正如张景岳说:“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肾气丸的组方原则也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金匮要略》中记载,金匮肾气丸可以治疗:虚劳,痰饮,消渴,脚气和转胞。对于上述症状,分析它们的临床表现,探究它们的基本病机,均可归纳为肾气不足,水失摄纳,或气不化水。具体来说,当肾气虚弱以致不能化气利水,会使饮邪泛于心下,就会表现为短气;肾气虚弱时,肾的外府无法得到温阳,便会引发腰痛;而肾气不足,不能化气利水,就会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这表明了肾气丸对肾气虚弱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症包括水肿、喘咳等治疗有着较为独特的优势。[3]
研究
现代药理实验研究发现金匮肾气丸可通过调节机体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中钙调蛋白基因表达来改善大鼠体内激素水平,治疗肾阳虚状态。[4]
临床应用
慢性肾炎、美尼尔氏症、自律神经失调、爱迪生氏症、黑变病、男童乳房发育症、失眠。
小便的问题
摄护腺肿大、小 便不出、小便淋沥、遗尿、消渴、 转胞 ( 膀胱扭转 )。
生育的问题
早泄、不育、不孕。
疼痛问题
腰痛、胁痛、舌痹、痛痹、 足跟痛、月经痛、齿痛。
呼吸系统的问题
胸闷、气急、 久咳气短。咳嗽有很多种,黄帝 内经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久咳气短属于肾虚不能纳气 ( 吸气困难 ),称为肾咳。
出血的问题
如吐血、流鼻血、尿血 ( 泌尿系感染 )、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咯血等。 这些病症的治疗,是经过缜密的四诊合参,确认属于肾之阴阳两虚,而偏重于阳虚的诸种证候。[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