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
腧穴 |
腧穴 |
中文名稱 :腧穴 拼 音 :shù xué 屬 性 :中醫術語 定 義 :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 |
腧穴是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的部位,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與反應點。腧與"輸'通,有轉輸、輸注的含義;"穴"即孔隙。所以,腧穴的本義即是指人體臟腑經絡之氣轉輸或輸注於體表的肌肉腠理和骨節交會的特定的孔隙。分為經穴、經外奇穴和阿是穴、耳穴四類。功能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
目錄
腧穴研究發展
其過程可分為以下階段
- ①無定位階段。最初,人們用砭石割刺癰疽腫瘍,排膿放血,解除病痛。後逐漸發現有顯著痛感和壓痛處,砭刺效果更好,這就是「以痛為腧」的規律。「以痛為腧」常隨着患者疼痛反應不同,而在不同部位出現壓痛點,因此此階段無固定位置。
- ②定位定名階段。經過反覆實踐,用針刺或艾灸刺激體表的某些部位,對相應的某些疾病和症狀有治療作用;刺激某些部位,不僅對相應病症有效,而且對其他病症也有效,日積月累,逐漸發現了某些部位和某些病症具有相關性的規律。戰國晚期,秦漢時代,以《內經》等為代表,確定這些部位的取法和治療作用,並加以命名,就成為腧穴。
- ③系統分類階段。又經過了較長時間的實踐,人們發現各個腧穴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它們之間在治療作用上既有共性,又有相對的特異性。在魏晉唐宋時期,以《針灸甲乙經》、《銅人腧穴針灸圖經》為代表,使經絡、部位、穴位逐漸結合起來研究,成為系統分類的基礎。尤其是在十四經脈上,腧穴治療作用的相關性更為突出,於是腧穴有了系統分類。
- ④國際標準化階段。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區辦事處曾派出安瑞中島醫師考察中國關於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的研究情況。1981年5月在東京、1982年12月西太區在馬尼拉、1985年7月在香港相繼召開了三次針灸穴位名標準化會議。1987年出版了《針灸穴名國際標準化手冊》。1990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部分專家編寫了《經穴部位》、《經穴部位文獻考與解剖》,並繪製了標準化穴位圖。後經國家技術監督局批准,從1991年元月1日起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在全國實施,1991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全國腧穴標準化方案推廣會。全國大學本科針灸教材(第二版)將其作為正式教學內容。這時的特點是名稱統一,定位統一,解剖內容統一,主要主治內容基本統一,刺灸法相對統一。
分類
- ①[1]經穴:又稱十四經穴,是十二經脈和任脈、督脈循行路線上的腧穴,是全身腧穴的主要部分,計361個。
- ②經外奇穴:凡未歸屬於十四經脈、定位明確、有特定療效的腧穴,稱為奇穴。
- ③阿是穴:是病症在體表上的反應點,無固定部位,往往隨病而起,病癒即失。
- ④耳穴:是病症在耳廓上的反應點,其分布呈倒置胎兒狀。各腧穴雖經分類,但它們之間又有聯繫。不少奇穴位於十四經脈上,以後有歸屬於經穴的。不少阿是穴經過反覆實踐,確定其部位和主治作用,加以命名者,又成為奇穴。因此,腧穴的分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並不是絕對的,它們相互補充,不斷發展,形成腧穴的體系。
穴位個數變化
《內經》160;《針灸甲乙經》349;《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54;《針灸大成》359;《針灸逢源》361;現代沿用361穴。
命名
古人對腧穴的命名均有一定的依據和含義。《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曾說: 「氣穴所發,各有處名。」《千金翼方》中也指出「凡諸孔穴,名不徒設,皆有深意」。歷代醫家主要是根據腧穴所在的部位或主治作用,結合自然現象和醫學理論等,採用取類比象的方法為其命名的。所以,了解腧穴名稱的含義及其命名依據,對於熟悉和牢記其定位與主治作用頗有助益。茲將腧穴命名的主要依據簡介如下:
根據所在部位命名
主要根據腧穴所在的人體解剖部位而命名。例如腕骨、完骨、大椎、耳門、耳尖、乳中、乳根、脊中、臍中、囟會、頰車、顴醪等穴名均是古代人體解剖部位名稱,腧穴恰在這些部位,就分別以其所在部位的名稱命名。所以,對這一類腧穴知其名稱即可確定其所在部位。
根據治療作用命名
主要是根據腧穴主治功效的某些突出特徵及其對某種疾病的特殊治療作用而命名。例如睛明、光明、四白均有明目之效;水分、水道皆有利水消腫之功;牽正治口渦;迎香通鼻竅;聽宮、聽會治耳鳴、耳聾;風府、風市祛風而有功。對這一類腧穴,見其名稱就可知道其主要的治療作用。
利用天體地貌命名
主要是借用自然界的天體(日、月、星辰)、地貌(山、陵、丘、墟、溪、谷、溝、澤、池、泉、海、瀆等)的名稱,結合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特徵或氣血流注的情況而命名。例如上星、日月、太乙、太白、崑崙、承山、大陵、丘墟、合谷、陽溪、水溝、尺澤、天池、極泉、小海、四瀆等。
參照動植物形象命名
主要是結合腧穴所在部位形態特徵或作用特點,採用相應的動植物形象比喻而命名。如伏兔、魚際、犢鼻、鶴頂、鳩尾、魚腰等穴是以動物形象喻義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態特徵;而攢竹、絲竹空、口禾醪等則以植物形象為其命名。理解這些腧穴名稱的含義,對準確取穴很有幫助。
借用建築物命名
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特徵或其作用特點,借用各種建築物的名稱形象為其命名。如天井、玉堂、巨闕、庫房、地倉、梁門、神庭、氣戶、屋翳、天窗、中府、勞宮等均屬此類。此外還有以鄉、里、市、街、道、沖、會、合、交、迎、關、樞等命名的腧穴也歸於此類。
結合中醫學理論命名
根據腧穴所在部位或其治療作用的某些特徵,結合中醫陰陽學說以及髒象、經絡、氣血等有關理論命名。例如心俞、肺俞等背俞穴均以臟腑名稱命名;神堂、神門、魄戶、魂門、意舍等則以臟腑的功能名稱命名;陰交、陰都、至陽、會陽、陽池、會陰、陽交等穴多以陰陽理論命名;三陽五會(百會)、三陰交、三陽絡等穴則根據經絡學說中經脈循行與腧穴的特殊聯繫而命名。
定位
目前臨床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骨度折量法、體表標誌法和指寸定位法三種。骨度折量法,是以體表骨節為主要標誌,設定尺寸,用以確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如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上巨虛在外膝眼下6寸,可根據屈膝時外膝眼至外踝中點連線分為16寸(16等分)來取定。因其大都以骨骼來衡量,所以稱骨度折量法(表2)。體表標誌法,是以人體五官、毛髮、指甲、乳頭、臍窩、骨關節和肌肉隆起等部位作為標誌來確定腧穴部位的方法。如兩眉之間取印堂穴,兩乳之間的中點取膻中穴等。指寸定位法,是用手指或手指的某一部位作為比量腧穴部位的方法。其中,用中指中節兩端橫紋頭之間距離(屈指時)作1寸的,稱中指同身寸法。用拇指指節橫紋兩端之間距離作1寸的,稱拇指同身寸法。用食、中、環、小四指相併作為3寸的稱一夫法。
功能和臨床意義
腧穴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輸注臟腑經絡氣血,溝通體表與體內臟腑的聯繫。在臨床上,醫生利用腧穴的功能特點,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在疾病發生時,相應的腧穴往往可出現壓痛、酸楚、麻木、結節、腫脹、變色、丘疹、脫屑、凹陷等各種反應。腧穴上所出現的不同病理反應是疾病過程中臟腑經絡氣血失調的結果。因此,利用腧穴的病理反應特點可以幫助診斷疾病,現在常用的方法有:①捫穴診斷法,如同時壓迫足三里,左穴敏感者屬胃病,右穴敏感者屬十二指腸病。②望穴診斷法,如望舌下靜脈(金津、玉液)對人體內瘀血有意義。③耳穴望診法,察看耳部皮膚的變色、變形、變性等。④儀器測定法,多利用穴位的導電特性診斷疾病。
腧穴的主治作用
- 1.近治作用 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中具有的共同特點。凡是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疾病。
- 2.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療局部病證,而且能治療本經循行所涉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臟腑的病證,甚至具有治療全身疾患的作用。
- 3.特殊作用 大量的臨床實踐已經證明,針刺某些腧穴,對機體的不同狀態,可起着雙相的良性調整作用。例如泄瀉時,針刺天樞能止瀉;便秘時,針刺天樞又能通便。此外,腧穴的治療作用還具有相對的特異性,如大椎退熱,至陰矯正胎位等,均是其特殊的治療作用。通過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刺激相應的腧穴,可以疏通經絡,激發經氣,調整氣血運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刺激腧穴治療疾病的作用不僅對局部臟腑、器官病症有效,而且對相應經脈循行路線上與該穴相距較遠的臟腑、器官病症也有效果。這是腧穴的近治和遠治作用。腧穴的遠治作用,在十四經穴上反映尤其突出。此外,某些腧穴還有特殊的治療作用,可專治某病,如至陰穴可矯正胎位,治療胎位不正。[1]
視頻
腧穴的主治要點是什麼?
參考資料
- ↑ 艾灸可以祛濕嗎?艾灸後水濕去了哪裡,百度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