膈俞
膈俞 |
膈俞穴(Géshù)是足太陽膀胱經第十七穴,位於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正中線旁開1.5寸處,因本穴內應橫膈,故名膈俞,又因在第七胸椎棘突下,故又名七焦之間。該穴療效明顯,刺灸該穴可起到養血和營、理氣止痛作用。
定位此穴道的時候一般採用俯臥的姿勢,膈俞穴位於人體的背部,當第七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氣血物質為心血液的氣化之氣,性濕熱。(微觀下的血液微粒則當看成是氣態物)。
目錄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膈俞穴
- 拼音:Géshù
- 位置:足太陽膀胱經
- 類 型:穴位
- 功能作用:散熱化血
目錄
1 穴義
2 運行規律
3 主治疾病
4 主治疾病
5 治療
6 針灸效果
穴義
(1)膈俞。膈,心之下、脾之上也,膈膜也。俞,輸也。膈俞名意指膈膜中的氣血物質由本穴外輸膀胱經。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故名膈俞。
(2)血會。因本穴物質來自心之下、脾之上的膈膜之中,為血液所化之氣,故名血會。
運行規律
所散之熱循膀胱經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經下行。
主治疾病
此穴的主治疾病為慢性出血性疾病、貧血、呃逆、神經性嘔吐、蕁麻疹、皮膚病等。 取穴方法:該穴位於背部,當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
解剖:在斜方肌下緣,有背闊肌,最長肌;布有第七肋間動、靜脈後支;布有第七或第八胸神經後支的皮支,深層為第七胸神經後支外側支。
人體穴位配伍:配內關穴、足三里穴治嘔吐、呃逆;配足三里、血海穴、肓膏治貧血。
刺灸法:斜刺0.5~0.8寸。
附註:
(1)八會穴之一,血會膈俞。
(2)參考資料:據報道,用人工放血造成家免的貧血狀態(紅細胞在400萬/mm2以下,血紅蛋白在65兩以下),針刺「膈俞」、「膏肓穴」,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大大提前糾正了貧血狀態,迅速恢復正常。
穴義:心下膈膜中的濕熱水氣由此外輸膀胱經。
主治疾病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補血水針。
用於血瘀
「血會膈俞」,因此針刺膈俞有活血化瘀之功,臨床上常與血海相配伍治療多種血瘀病證。如配肺俞、列缺、血海等可治氣滯血瘀,迫血離經的紫斑;配三陰交、蠡溝等治血淋;配膀胱俞、腎俞、氣海等可治療尿血。與風池、血海、太沖等相配治療行痹,是取其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配大腸俞、環跳、承山等可治腰腿痛;配迎香、印堂、血海等可治血瘀鼻鼽;配太陽、睛明、球後等可治白內障;與肝俞、
天樞、行間等相伍可共秦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腹痛;配日月、丘墟、肝俞等可治脅痛;配巨闕、厥陰俞 陰陵泉等可治氣滯心悶;配膻中、厥陰俞、內關等可治瘀血心悶。此外,本穴還可與期門、中封、章門相配,治療以腹脹大如鼓,臍周青筋暴露為主症的鼓脹;與關元、足三里、脾俞等相配可治正虛瘀結的積聚。配三焦俞、心俞、人迎等可治脈微弱或消失的無脈證;配肝俞、大陵、太沖等可治瘀血攻心的健忘。實驗結果表明,針刺膈俞穴對血瘀證者能有效地阻止血粘滯性的增高,改善血液循環。
用於血虛
刺灸本穴不僅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還兼具養血生血,健脾補心之力,臨床常與脾俞相伍以治療氣血不足,心脾兩虛的病證。如配脾俞、足三里、神門等可治心悸;配心俞、脾俞、三陰交等可治健忘;配血海、肝俞、膻中等可療眩暈;與氣海、關元、三陰交等相伍可治療氣血虧虛的男性不育症;配承滿、隱白等對脾胃虛損,氣不攝血的吐血有較好療效。
本穴還可與中脘、內關、足三里等相配治療嘔吐;與心俞、氣海、百會等相伍可治卒然昏仆的血厥;配伍胰俞、腎俞等可治消渴;與華佗夾脊、身柱、命門等相配治小兒痿證。實驗結果表明,針刺動物「膈俞」可加速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數量的恢復。臨床觀察證實,針刺膈俞穴有降血壓作用,對I、II期高血壓有較好的療效。對非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有較好療效。
用於胸膈氣機不利
因本穴靠近胸膈,因此具有利氣、開胸膈的作用,如配伍闕可治胃氣上逆的呃逆;與膻中、列缺、肺俞等相伍可治肺氣壅閉的呼吸衰竭;配伍內關、中脘、豐隆等可治痰阻的噎膈;配伍足三里、氣海、膻中等可療氣虛陽衰的噎膈。有報道,針刺膈俞穴對肺功能有調整作用,尤其能夠調整兩側呼吸功能的平衡。
用於暑濕高熱
本穴還可清泄暑熱,寬胸涼膈,適用於治療暑濕、風濕及邪熱盛實的高熱。治療暑濕常配少府、行間、肺俞等以治傷肺絡型;配少府、曲澤、中沖等以治暑入血分型;對於餘熱未盡,痰瘀阻絡者則常櫝太溪、三陰交、太沖等。治療水濕為病常配外關、內關等以治熱郁胸膈型;配合谷、支溝、天柱等以治熱滯胸膈,微兼腑實型;與郄門、沖門、曲澤等配則治熱灼營陰的風濕。對於邪實高熱者可配伍大椎、少商、曲池等以速退其熱。
取穴時患者應呈俯伏位,施術者應注意針剌方向,只能向脊柱方向斜剌0.5~0.8寸,不可直剌或向斜剌,否則易經肋間隙剌穿胸壁,造成氣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治療
對與進食無關的病理性單純急性呃逆,採用Vit B1注射液注射膈俞穴治療68例,取得滿意效果。
臨床資料:68例均為門診病例,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70歲;發病時間最短3小時,最長5天。均屬單純性呃逆,75%的患者發病後來就診。
取穴:膈俞(於第7、8胸椎棘突間旁開1.5寸處取穴)。
操作方法:令患者取坐位,用5mL注射器抽取Vit B1注射液4mL,然後用O.1%碘酊由里向外約1cm常規消毒穴位處,執筆式注射器快速刺入膈俞穴15~25mm深,患者即刻出現酸脹感,回抽無血後快速將藥液推入穴內,雙側穴位分別注射2mL藥液,讓患者深呼吸憋住氣迅速拔出針即可。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對未痊癒者,為
鞏固療效和防止復發,再連續注射3次為佳。
治療效果:經1次穴位注射後
針灸效果
對比觀察艾灸或針刺膈俞穴以及常規西藥治療對環磷酰胺所致骨髓造血抑制大鼠巨噬細胞誘生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針刺或艾灸膈俞穴以及常規西藥治療均能回升外周血白細胞數量,增強化療大鼠巨噬細胞誘生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能力,尤以艾灸膈俞穴效果為佳。[1]
視頻
參考文獻
- ↑ 膈俞穴:養血和營補氣血!,百年養生, 20-11-30